李樂
摘 要: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包括生產關系在內的社會關系及其矛盾運動,決定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也決定了具體的社會發展形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它把人們從長期執著于“姓社”“姓資”的意識形態斗爭和“敵我之分”的階級斗爭中解放出來,深刻改變了當代中國的社會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于我國構建新型社會關系、建設更加美好未來社會提出了新要求。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是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狀態和社會面貌的客觀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社會主要矛盾也有了重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對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新型社會關系提出了新要求。
一、關于社會關系的基本觀點
社會關系是人們在共同的物質和精神活動過程中所結成的相互關系的總稱,即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包括生產關系在內的社會關系及其矛盾運動,決定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也決定了具體的社會發展形態。從這一論斷出發,產生了唯物史觀的核心觀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1956年毛澤東同志曾經發表《論十大關系》的著名文章,就新中國成立不久所面臨的各種矛盾進行了科學分析,為黨的八大勝利召開做好了理論準備。
從社會關系的主體看,社會關系包括個人之間的關系、個人與家庭的關系、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一般還包括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群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而政黨、階級、階層、民族、種族、教徒、軍隊等都是社會關系中極其重要的社會群體。從社會關系的領域來看,社會關系的涉及面眾多,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婚姻與家庭等。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對其他社會關系具有決定性作用;政治關系是社會關系的核心,主導著不同社會主體的權力和利益配置;而婚姻和家庭關系則是社會關系的基本單位,是構建穩定和諧社會關系最基礎的社會細胞。
根據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未來理想社會的描述,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人的全面發展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種社會狀態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將發生極大改變,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將由過去的私有制被公有制所取代,階級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將不復存在,人與人之間都是自由平等的。
對共產主義的理想追求,是我們共產黨人堅定的信仰信念。但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必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不同國家具有各自的不同國情,需要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解決不同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人自建黨之日起,就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而又波瀾壯闊的偉大斗爭,先后推翻了“三座大山”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建立了先進的社會制度,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篇章,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的社會關系發生了深刻變革,中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關系的變遷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們黨完成了工作重心轉移,進入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基于對我國國情的具體分析,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們面臨的主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國家,并由此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它把人們從長期執著于“姓社”“姓資”的意識形態斗爭和“敵我之分”的階級斗爭中解放出來,把人們的注意力放到了發展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上來,使改革和開放成為了時代潮流,并深刻改變了當代中國的社會關系。這種改變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全社會價值取向上,過去社會關系中鮮明的政治色彩逐漸淡化,而代之以濃厚的經濟色彩,脫貧致富成為了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上到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下到普通百姓的盼望追求,經濟活動都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物質利益和金錢財富的追求成為了影響社會關系的首要因素。這種價值取向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使中國社會在很短時間內就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巨大飛躍。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金錢至上”、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對國家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甚至是婚姻家庭都造成了巨大沖擊。
二是在經濟層面,在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不動搖的前提下,打破了“國家包辦一切”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為加快經濟發展,鼓勵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后富來實現共同富裕。更加充分地發揮自然人和法人作為市場主體“經濟人”角色,并對個人合法財產權和物權予以立法保護。鼓勵公民自主擇業、自主創業,支持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參與市場競爭。這種經濟關系極大地激發了社會活力,加快促進了我國市場發育和產業發展。但也客觀上造成了貧富差距拉大,甚至出現了特定社會階層分化和利益固化現象。
三是在政治層面,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共同推進,順應了民主和法治潮流。從理論和制度上解決了新社會階層入黨問題,擴大了黨的代表性,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持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加強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協商民主制度,有序擴大基層民主和黨內民主,把尊重和保護人權寫入憲法,大力推進依法治國,開創了法治國家建設新局面。但由于各種原因,有些地方和部門一度忽視和弱化黨的建設,一些領導干部官僚之風嚴重,權與法沖突時有發生,人民群眾的參與權、表達權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