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摘要:小說《樓梯口的門》以9·11事件作為背景,針對20歲的小女孩做了故事講述,在美國發動大規模中東戰爭的歷史背景下,以主人公為整個故事的主要線索,進行了閎中肆外的故事講述。本文通過對小說《樓梯口的門》的解讀,論述了作品的敘事風格,在此基礎上。本文從創傷批評理論出發,擬探討作品中的創傷敘事,并闡述了《樓梯口的門》所體現的9·11文學性。
關鍵詞:《樓梯口的門》;創傷文學;9·11小說
洛麗摩爾(Lorrie Moore,1957-),美國當代作家,出生于紐約格倫斯福爾斯小鎮。摩爾被當代著名作家稱為是最敏捷、最持久的作家。摩爾的其中一部小說《樓梯口的門》(A Gate at the Stairs)被《紐約時報》稱為年度好書。小說以主人公為視角進行敘事,主人公Tassie Keltjin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讓年僅20歲的她在心靈上受到不小的創傷。小說反映了美國社會當時因為9·11事件后造成的焦慮和迷茫,對主人公的愛情、當時社會的種族問題以及戰爭和死亡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一、“9·11”文學起源
《樓梯口的門》是一部后9·11小說。9·11事件導致反恐戰爭發生,當時全球開始出現各種恐怖活動,以至于加劇文化碰撞和文明沖突。在英美國家,就此誕生了新的文學——9·11文學,又名后9·11文學。那么,何為“9·11小說”?世貿中心的雙子塔已經倒下了整整十年,9·11事件對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深刻影響愈發凸顯。(Buell132-33)一些優秀的美國小說家將這次恐怖襲擊事件放在廣闊深遠的歷史與倫理空間中審視和想象,成為了現代英語文學的獨特象征,即“9·11小說”。
二、《樓梯口的門》中“9·11”文學性的體現
小說著重描寫主人公在9·11事件后的個人經歷,突出了人與自我的關系。體現了主人公在經歷一系列事件后而出現的創傷,如:身心創傷以及身份迷失。
小說中,柯爾津戀愛了,但時間不長。男友的真實身份令人駭然:他不僅是一個穆斯林人,而且是一個恐怖分子。很快,男友離開小鎮,宣告戀情終結。柯爾津傷感地發現,周圍人都在隱藏真實身份,這個世界充滿了欺騙與偽裝。柯爾津回家后,柯爾津發現父母親已不再做著之前熱愛的事情,弟弟羅伯特也勉強高中畢業,打算參軍入伍。看到這些,柯爾津感到這個家庭對她來說已經太陌生了。弟弟羅伯特參軍幾周后,噩耗意外傳來,弟弟在戰爭中身亡。后來,她無意中發現了羅伯特曾發郵件問她是否應去參軍,而她根本沒注意到這封信。柯爾津悔恨萬分,弟弟幾乎把生命的責任放在她的手上,她卻忽視了。假期結束后,柯爾津回到特洛伊小鎮,街道上,學生們在示威游行反對布什政府的對外戰爭政策。摩爾在小說的最后寫道:“這是我在大學中所學到的”。
9·11小說代表了當代美國文學對新世紀恐怖主義襲擊的回應,體現在本土性(locality)和全球性(globality),前者重描摹普通人的災難體驗,后者發散到歷史和社會的全景,對全球化時代暴力、仇恨和恐怖的隱史和邏輯進行批判。
三、創傷文學概念的提出
小說用敘述記憶的形式自然流露出小女孩在經歷創傷后產生的孤獨感,在心理上遭受的打擊對主人公造成揮之不去的痛苦。文中提到了“創傷文學”。從文類來看,“創傷的文學”主要分為證詞、自傳和小說三大類。在當前的大眾文化語境下,創傷的文學是指文學作品在創作和接受的過程中均受到了創傷,從而產生了一種審美化的困境,對創傷美的表達。和文學創傷理論的發展一致,大屠殺研究既是對創傷文學進行文類學研究的起點,在相當長時間里也是它的研究中心。
四、《樓梯口的門》中的創傷文學性
小說中提到了創傷展演和創傷應對。創傷展演可以表現為抑郁,是指人經歷創傷后并沒有從創傷造成的陰影中出來,通過各種形式使自己回憶起過去的創傷,讓自己的思想意識回到過去的記憶當中,整個過程如同噩夢一般。創傷應對在某種程度可以表現為哀悼,是指人經歷創傷后與創傷帶給他的記憶陰影進行對抗的一個過程,從而衍發的癥狀為創傷應對。
主人公慢慢找回自我并重塑自我。整個故事的開端發生于九月。恐怖襲擊除了對政治和經濟有部分影響以外,并沒有對主人公生活的那座安詳的小鎮產生太大的影響,然而在年僅20歲小女孩的身上卻產生了極其重大的精神抨擊。由于宗教原因,小女孩的愛人在這敏感時期成為了恐怖嫌疑人,后人離開美國。在這種美國主義橫行的背景下,主人公原本幸福的家庭分崩離析。這對主人公無疑不是一個天大的打擊,然而擊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則是自己弟弟的犧牲。后來,主人公開始沉默寡言,封閉自己。她始終難以擺脫過去的陰影,始終難以從這場“噩夢”中醒過來,每天產生白日幻覺,陷入無限的自責,深深的負罪感使他精神難以承受這種毀滅性的打擊。
面對這種情況,與人溝通是幫助緩解自身最好的方式,幫助重建精神世界。“創傷的受害者是指一個處在創傷經歷的復原中,努力理解創傷事件的人。復原是指最終能直面類似的事情發生。創傷幸存者是一個已經能成功解決并能和他的創傷記憶和平相處的人。”主人公經歷了漫長的抑郁過程后開始尋求自我治愈,以想念的方式來悼念所有離去的人。不僅如此,主人公開始直面阿富汗戰爭,并能理性地與同學討論。從心理學專業角度來講,受到心理創傷的人只有經過了一段時期才能進入到創傷應對的狀態,轉移情緒,并接受一切,對于摯愛的哀悼才會逐漸淡化和消失。
五、結束語
《樓梯口的門》時間背景是2001年9月到2002年9月,涉及恐怖主義、種族主義、戰爭。小說沒有直接描述“9.11”事件,但是事件的焦慮、緊張、悲傷和恐懼籠罩著整部作品。摩爾也沒有采用宏大敘事講述“9.11”事件,而是通過黑色幽默的語言描述幾個家庭的變遷,反映了“9.11”事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為擺脫這種恐懼而做的徒勞。摩爾把柯爾津的人生經歷放置在此背景下,闡釋了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和代價。
參考文獻:
[1]Cathy Caruth.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M]Maryland: Baltimore,1996.
[2]Cathy Canuth.Trauma: Explorations in Memory[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3]但漢松.“9·11”小說的兩種敘事維度:———以《墜落的人》和《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為例[J].當代外國文學,2011(02).
[4]孔瑞.論洛麗·摩爾《樓梯口的門》中的創傷敘事[J].當代外國文學,2015 (01).
[5]陸揚,張禎.卡魯斯與創傷批評[J].學術研究,2018(09):171-176+178.
[6]寧寶劍.創傷批評理論淵源探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2):89-92.
[7]樸玉.從德里羅〈墜落的人〉看美國后“9·11”文學中的創傷書寫[J].當代外國文學,2011(02):59-65.
[8]張小燕.淺析洛麗摩爾《樓梯口的門》中的創傷敘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0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