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歡
摘要:“古雅說”是王國維提出的審美批評理論,是對中西審美范疇的一種創造性繼承。王國維結合中國審美思想和文藝作品闡釋了西方美學中的優美和崇高,從而提出“第二形式”,為“古雅說”的獨特審美價值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古雅說;王國維;審美范疇;第二形式
1907年,王國維在羅振玉創辦的《教育世界》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的文章,王國維結合中西美學領域中的理論素養和藝術感悟,不僅提出了“第二形式”的概念,還賦予了“古雅”新的美學內涵,創新性地將“古雅”作為一個獨立的美學范疇進行討論。
在西方美學的范疇中,從未出現過與“美”和“崇高”并置的“古雅”美學范疇。在中國古代藝術的美學中,“雅”首先出現在“詩經”中,“雅”的意思是“正”,指的是宮廷的正樂。孔穎達在“毛澤東正義”中說:“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這里的“雅”被認為是一種文學風格。魏晉南北朝時期,“古雅”逐漸積累成一種審美形態。王昌齡在《詩格》一書中將“古雅”視為詩歌的審美風格。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可以看作是對“古雅”范疇的審美解讀。在現實意義上,“古典優雅”的定義構成了王國維的一句話:“一切美都是形式的美”,任何形式的美都離不開其他形式的美。……而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無他形式以表之,惟經過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而吾人之所謂古雅,即此種第二之形式。即形式之無優美與宏壯之屬性者,亦因此第二形式故,而得一種獨立之價值,故古雅者,可謂之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1)一切的美都是形式美,優美、宏壯為“第一形式”,古雅為“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即“第二形式”。
西方美學將美分為兩大類:美和崇高,兩個基本的美學范疇。優美是古希臘文化培養的文化形式。它具有完整性,簡潔性和絕對和諧的特點。這是一種“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優美是永恒的快樂。崇高是希伯來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美學形式。在歐洲18世紀至19世紀初的浪漫時期,“崇高”的文化內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超越自我的人的精神過程成為了崇高的核心。康德說:“美是一種可以直接把握的有限形式,而崇高是一種無限的形式。只有通過想象才能把握整體。美和崇高都是‘美在形式。不同之處在于主體在審美中不同的影響。王國維認為:“就美之自身言之,則一切優美皆存于形式之對稱變化及調和。至宏壯之對象,汗德(康德)雖謂之無形式,然以此種無形式之形式能喚起宏壯之情,故謂之形式之一種,無不可也。(2)
此外,康德將所有真正的藝術作品歸功于天才的創作,即藝術美的創造是超越性的。這與歷史現實并不完全一致。一些不是由天才創造的東西也具有“可愛和不可利用”的美學效果,但不一定達到美或崇高的程度。王國維以古代文物和古籍為例,這些古老的書籍當時并不是作為藝術而創作的。它們主要是實用的。一旦實用程序消失,它們就變得“可愛而有趣”。人們就像他們的“形式”一樣。而且,大多數文學作品不是天才作品,其“形式之美”又未達到康德所說的有天才創造的優美或崇高,這樣的作品該如何界定?
王國維贊同康德的觀點,即美麗和高尚的發現取決于天才的智慧和勇氣。普通人無法通過獲得的經驗和技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但要概括非天才之作品和天才的非優美與宏壯之作品的特點與規律,只能是“古雅”!正如他所說,“以文學論,則雖最優美最宏壯之文學中,往往書有陪襯之篇,篇有陪襯之章,章有陪襯之句,句有陪襯之字,一切藝術,莫不如是。此等神興枯涸之作,非以古雅彌縫不可。而此等古雅之部分,又非借修養之力不可。”(3)因此,大多數二流和三流作家依靠獲得的藝術和技巧來完成“能雅而不能美且壯”的創作,是有一定鑒賞價值的,后天習得是創作美的藝術不可缺少的才能。可以說,王國維的“古雅說”彌補了康德的天才論及其范疇論的缺陷。
在中國的美學范疇中,有一對類似于崇高和優雅的類別,即男性和女性的美,或者莊嚴和優雅的美。這兩種審美形式產生的不同審美情感,最早的討論可能是明末清初的魏熙。根據魏禧的分析,當人們欣賞美麗時,他們的心理狀態就是“樂而玩之,幾忘其身”。欣賞者凝神關照,獲得審美愉悅,并立即忘記它們的存在。當人們欣賞這種輝煌時,他們的精神狀態就是“警覺,敏捷,自豪”。宏偉的風景與審美主體之間存在著對立,使審美主體感到恐懼。與此同時,它也喚起了審美主體思想中的英雄精神,想擺脫瑣碎和平庸的境界,走向更廣闊,更活躍的境界。從魏禧對壯美和優美的審美特征來看,它與西方美學的崇高美感非常相似。壯美和優美
通過中西方審美范疇的對比,王國維結合自己的理解作了解釋:“美學上區別美也,大率分為兩種:曰優美,曰宏壯……要而言之,則前者由一對象之形式不關于吾人之利害,遂使吾人忘利害之念,而以精神之全力沉浸于此對象之形式中。……后者則由一對象之形式,越乎吾人知力所能馭之范圍,或其形式大不利于吾人,而又覺其形式非人力所能抗,于是吾人保存自己之本能,遂超越乎利害之觀念外,而達觀其對象之形式……”;“古雅者,形式美之形式美也。”;“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4)王國維將優美、崇高歸為“第一形式”,古雅為“第二形式”;“第一形式”需通過“第二形式”來表現,以此形成藝術美,“而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無他形式以表之,唯經過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而吾人之所謂古雅,即此第二種之形式。”(5)古雅與優美、崇高則體現出表現與被表現的關系,“古雅”就是“低度”的優美或崇高,古雅與優美、宏壯都是“形式之美”,但古雅是形式美中的“第二種形式”,屬于藝術范疇,而不存于自然。而“第二種之形式”是相對于“第一種形式”即優美與宏壯而言的,“第一種之形式”屬于自然,“第二種之形式”屬于人化或人為,自然之形式需要人造之形式表現之,才能成為藝術美。
“古雅說”是王國維批評理論中富于創造性的部分,它的提出不僅強化了王國維超利害的審美批評意識,也擴展了批評的視野,把形式技巧的批評提升到美學批評的高度。按照康德的天才論的美學理論,一部分比較大眾化的古代小說戲劇作品就會排除在批評視野之外,而“古雅說”審美范疇的運用則彌補了這種遺漏和不足。可以說,在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上,王國維是清醒而理智的,借鑒外來批評理論方法,不是對傳統的簡單化解,而是促使傳統批評的現代轉型。
注釋: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靜安文集續編》(第五冊),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24頁。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靜安文集續編》(第五冊),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23頁。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靜安文集續編》(第五冊),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23頁。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靜安文集續編》(第五冊),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24頁。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靜安文集續編》(第五冊),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24頁。
參考文獻:
[1]國維.王國維遺書·靜安文集續編(第五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
[2]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王國維.人間詞話·人間詞注評[M].陳鴻翔編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