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詩卉
摘要:李漁是我國清初著名的戲曲理論家和戲曲、小說作家,被稱為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集大成者。本文通過對21世紀以來涉及李漁戲曲理論研究的論文、著作的主體內容進行分析,發現這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李漁戲曲理論的內外部研究,并對新時期李漁戲曲理論內外部研究的呈現的特點和問題作分析。
關鍵詞:21世紀;李漁戲曲理論;內外部研究特點與問題
李漁是我國清初著名的戲曲理論家和戲曲、小說作家,被稱為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集大成者。李漁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的創作實踐,加以系統化、理論化,較為全面地論述了有關戲曲的文學本創作、舞臺表演以及導演藝術等內容,形成了我國古代第一個完整的戲曲理論體系,主要見于《閑情偶寄》“詞曲部”、“演習部”及“聲容部”中。
一、21世紀李漁戲曲理論研究概況
進入21世紀以來,學界借助新興的研究法對李漁戲曲理論進行探討。在研究著作方面有綜合性理論研究的徐保衛《李漁傳》(1),有從側面不同角度對李漁及其戲曲理論作介紹、分析和評述的如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2)、劉奇玉《古代戲曲創作理論與批評》(3)、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4)等多種版本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和戲曲理論相關著作。這期間發表涉及李漁戲曲理論研究的論文約300余篇,其中碩博學位論文共132篇。
本文通過對21世紀以來涉及李漁戲曲理論研究的學術論文、著作的主題內容進行分析,發現這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李漁戲曲理論自身因素的“內部研究”;二是李漁戲曲理論外在因素關系以及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跨學科交叉式滲透的“外部研究”。
二、李漁戲曲理論的內部研究
從李漁戲曲理論的內部研究看,李漁戲曲理論對當今戲曲創作、戲曲表演的發展和革新,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戲曲創作理論
1.“結構第一”是李漁戲曲創作理論的核心,研究內容最豐富,爭議也最大,主要集中于對“結構”、“立主腦”兩個范疇的理解上,而對兩者的不同詮釋,直接關系到對李漁戲曲創作理論的確切把握。20世紀研究集中于兩者的不同詮釋,21世紀則側重國內外對兩者不同闡述和存在問題等研究動態的梳理,分析各家觀點分歧的成因和可商榷之處。如寧俊紅、孟麗霞的《李漁“立主腦”說與古典戲曲理論觀念的變革》一文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作出深層次的探討,并提出“立主腦”是把作家在創作構思時的“立意”通過與“立意”相契合的“一人一事”貫穿于創作內容,使作品結構整體有序、充滿生機的觀點。
2.在戲曲語言方面的研究中,21世紀學界除了針對戲曲唱詞的理論之外,關注李漁戲曲理論中賓白和科諢也不少。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觀眾多為平民,文化層次較低,李漁家班創作的戲曲,為讓觀眾容易理解和接受,戲曲創作的語言更加通俗易懂,呈現世俗化特點。目前學術界的研究集中于對李漁的戲曲語言世俗化理論進行梳理、分析的論文增多,但專門論述戲曲語言世俗化理論的著作較少。
(二)舞臺搬演理論
李漁的舞臺搬演理論包括導演、表演和教習等內容,其中導演理論大部分收錄在《閑情偶寄的》的《演習部》中,在《聲容部》中也少量夾雜。
1.導演理論。20世紀專論李漁導演理論且有一定深度的很少,21世紀以來更多的學者重視此理論,出現大量專論論文,研究多從劇本的選取原則、劇本的改編藝術及導演對演員的指導等方面開展系統詳盡的論述。如張威的《中國戲曲導演學的里程碑——略論清代戲曲家李漁的導演思想》一文從劇本的創編與選擇、演員的訓練及舞臺實踐各部門之間的合作等方面探討李漁導演論,并提出李漁導演論比西方早二百余年,為今天的戲曲導演學的建構奠定了基礎的觀點。
2.表演理論。在李漁舞臺搬演理論的研究中,學界提出中國傳統文化重視戲曲的案頭創作,而忽視戲曲的表演性和舞臺性。但是舞臺表演性作為李漁舞臺搬演理論中不可或缺部分的表演理論應該得到關注和重視。在葛麗英的《李漁戲曲藝術之舞臺表演論芻議》中認為李漁戲曲理論始終以戲曲藝術舞臺表演性為觀照標準,戲曲創作始終圍繞著登場搬演這一核心,而戲曲表演以劇本的創作質量為前提。
通過以上梳理,不難看出21世紀李漁戲曲理論內部研究基本延續了前人的研究思路,呈現承上啟下,遞進式探討研究的特點。既有對20世紀研究的梳理和總結,又有對留有爭議的問題的探討和分析,同時還提出今后研究探索的新方向。
三、李漁戲曲理論的外部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學界開始大量以西方的戲劇理論體系為參照,西方的研究方法論為指導,對李漁戲曲理論的外部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李漁生平經歷對其戲曲理論形成的影響
21世紀,許多學者從李漁的生平傳記、個性心理、教育背景等方面進行研究。如郭英德的《論劇作家李漁的文學教育》文中認為李漁提出戲曲劇本寫作通俗性、大眾化與他的教育背景有關,源自他接受古典文學教育形成的文學修養和文學能力。
(二)社會經濟環境對李漁戲曲理論的影響
學者從社會歷史環境這個角度,探討李漁戲曲理論的成因及決定性因素,如論李漁商業化戲曲創作的理論意義、商業視域下的李漁戲曲理論與創作、李漁商業化治生方式對其戲曲理論的影響等。
(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李漁戲曲理論的影響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文藝對社會的道德教化作用,以美丑善惡褒貶揚抑的鮮明思想傾向性更是成為戲曲創作的顯著特征。李漁在這樣的文化思想背景中形成的理論,學者研究論述李漁戲曲創作中貫穿勸善懲惡的倫理要義和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
21世紀,對于李漁戲曲理論的外部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專題研究,同時采用多視覺的方法和大文化觀來系統梳理、綜合研究,特別是對一些20世紀研究階段未涉及領域的探討。還有各學科間跨學科交叉融合式的新探索的研究。
四、小結
總之,進入21世紀以來有關李漁戲曲理論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很大進步,總體呈現承上啟下的特點,不但有延續性的深化研究,確保了理論研究的連續性;而且還開辟出新興研究領域,呈現遞進式發展的新特點。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令人堪憂的現象:一是學術論文數量增多,但在立足當下新時期、新形勢的理論專著較少;二是較少把李漁戲曲理論的研究與中國戲曲藝術特點結合起來,研究多是脫離當代藝術實踐的理論性研究;三是所有的外部研究都是對理論研究的拓展和拓寬,是充滿活力的理論增長點,但是追根我們的落腳點還是應該落到理論文本的本身上。未來研究的方向可以朝著“更注重文本的當下意義,區別于注重歷史意義的歷史主義方法”(5)的方向發展。
注釋:
徐保衛.李漁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劉奇玉.古代戲曲創作理論與批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英]彼得·巴里,楊建國譯.理論入門:文學與文化理論導論[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288
參考文獻:
[1]魏中林,謝遂聯.20世紀的李漁戲曲理論研究[J].江海學刊,2001(4).
[2]朱錦華.李漁戲曲理論研究50年綜述[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3]寧俊紅,孟麗霞.李漁“立主腦”說與古典戲曲理論觀念的變革[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4]張威.中國戲曲導演學的里程碑——略論清代戲曲家李漁的導演思想[J].四川戲劇,2015:62-65.
[5]葛麗英.李漁戲曲藝術之舞臺表演論芻議[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0(4).
[6]郭英德.論劇作家李漁的文學教育[J].文學遺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