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玲
摘要:中國民族歌劇相對于西方歌劇來講起步較晚,雖然也將近有百余年的歷史,但中國歌劇在其誕生之初到發展過程中卻歷經了與新中國建立時的磨難與坎坷,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中國民族風格,本文將從中國歌劇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中國歌劇未來創作前景幾個方面對其進行論述。
關鍵詞:中國歌劇的誕生;西方歌劇的影響;發展的前景與規劃
歌劇(opera)是將音樂(聲樂演唱與器樂演奏)、戲劇(劇本創作與舞臺表演)、文學(詩與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舞臺美術設計背景與道具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聲樂方面的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交響樂團的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的群舞、雙人舞、獨舞等組成(有時也用道白和朗誦形式)。早在古希臘的舞臺戲劇中,就有合唱人員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旋律演唱的形式出現;歌劇起源于十六世紀末的意大利佛羅倫薩,在西方經歷了四個世紀之久的發展與沉淀。隨著經濟與文化的發展,20世紀初,西方歌劇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的戲曲文化產生了深遠重大的影響,使得中國的音樂家們在本國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借鑒于西方歌劇藝術特色,探索出了一條既符合中國人民的欣賞需求、又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歌劇藝術道路。
一、歌劇的形成與發展
關于歌劇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1.歌劇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悲劇,這種藝術形式是歌劇藝術產生的根源;2.中世紀時期的一些音樂形式也為歌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首先是10世紀末的宗教劇,后來宗教劇被神秘劇和奇跡劇取代,盛行于14~16世紀;其次是田園劇,這種體裁用音樂、詩歌、戲劇的手段表現鄉村生活的場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紀,成為歌劇的重要起源之一;3.文藝復興時期的牧歌劇也預示著歌劇的誕生。作曲家用牧歌這一體裁形式來譜寫詩歌中一些戲劇性場面,或用一組牧歌來描寫一些簡單的故事情節,后一種形式被稱為牧歌劇;4.歌劇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紀末的幕間劇,這是穿插在當時喜劇各幕間的一些寓言劇、神話劇或田園劇,到16世紀,各幕之間的幕間劇在情節上組成了一個相關聯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裝飾性的旋律和簡單的和聲伴奏;5.歌劇于16世紀末最終產生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當時,一群文化藝術界的名人經常在貴族巴爾第和柯爾西家聚會,他們熱衷于恢復古希臘的戲劇,力圖創造出一種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生動藝術。他們認為復調藝術破壞歌詞意義的表達,主張采用單聲部旋律,并且在實踐中發現:在和聲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調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詩歌中,還可以用于整部戲劇中。隨后就產生了最早的歌劇,當時稱為田園劇。
二十世紀初,我國著名音樂家黎錦暉先生創作的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歌劇作品。到了三十年代,由田漢先生和聶耳先生創作的《揚子江暴風雨》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題材的歌劇之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各地的歌劇創作多以抗戰題材為主,1945年創作的歌劇《白毛女》成為了中國歌劇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它是西方歌劇轉化為民族文化并與傳統戲曲現代化相融合的一種新形式的探索,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以及現實生活內容。新中國成立以后,歌劇創作基于民間音樂及傳統戲曲的基礎,借鑒西洋歌劇創作的經驗,深入群眾生活去尋求創作題材。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中國歌劇創作進入多元化,這個階段延續至今。歌劇在我國迅速發展首先是因為它與我國傳統的京劇藝術極為相似,其次是因為它是在中國民間音樂與外國歌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相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歌劇,因此才被人民大眾所接受,繼而得以發展。
二、中國歌劇的審美特征與藝術構成
中國歌劇屬于嚴肅戲劇范疇,總體風格是莊重典雅、富麗堂皇、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其演出場所大多在大劇場,觀眾也大多具有較高文化修養。在演出過程中,演員與觀眾的交流,也是在一種雅文化的“交流場”中互動的。更為重要的是,歌劇本身的審美特征,便具有高雅的屬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欣賞水平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層面上,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是未來歌劇創作與發展的方向。未來歌劇創作在題材選取上,要貼合時代性,弘揚社會主旋律,反映人民道德價值評判標準。貼近現實生活,以時代塑造性格是中國歌劇未來發展所必須要遵循的一個方向,因為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人民大眾審美需求的,也是中國歌劇發展走向的一條必經之路。
在藝術構成上,歌劇是綜合性藝術,以聲樂為主。歌劇的聲樂藝術,又屬于“美聲唱法”,“主要是指18世紀到19世紀初意大利盛行的一種注重聲音華彩優美,詠嘆性重于朗誦性,或者具有強烈戲劇效果的歌唱風格”。此種“唱法”,屬于歐洲古典主義音樂與浪漫主義音樂范疇。不僅發聲科學,而且有一整套嚴格的聲音訓練方法。其聲樂藝術,也顯得高貴典雅、厚重多彩,許多歌劇的選曲,都成為藝術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各國傳唱,堪稱聲樂藝術的經典。在中國歌劇藝術構成上民族化是一個值得注重的問題。“民族化”是藝術構成的表現形式之一,它包含著民族理想。中國歌劇作為現代藝術的一種,必須具有民族化特征。
當今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促使著文化的相互融合急劇加速。我們中國的歌劇發展也可以從這種文化的交融中汲取充足的藝術營養,借鑒西方歌劇創作中的優秀經驗,來填補我國歌劇創作的空白,豐富其中的內容。在未來中國歌劇的創作中,保留我國的民族特點,再取西方歌劇創作之長處,既豐富了我國歌劇創作的手法,增添了其內容的豐富性,也打破了民族特點的片面性與狹隘性。
中國歌劇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既要堅持中華民族的特色內容,又要向西方歌劇借鑒寶貴的藝術經驗,在借鑒中求發展。以西方歌劇的基本音樂結構、體裁等為歌劇創作的基本體系,以中國民族的風格及文化為填充,努力尋求能夠得到全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所認可的一種中國歌劇模式。在歌劇的創作中堅持我們中華之魂,汲取中華大地所給予的營養,才能使我們的歌劇終將站在世界歌劇殿堂的頂端。
參考文獻:
[1]劉慶蘇.歌劇藝術發展史(上、下)[M].北京:中國歌劇出版社,2012.
[2]田亞茹.中國歌劇史上的三次高潮引發的思考[J].北京:人民音樂,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