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禹
摘要:隨著對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深入,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本文從動機對語言教學的啟示等方面對自我動機意識進行了探討。解釋動機的重要性和良好的動機可以幫助建立學習目標,并產生成功的語言學習。基于動機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提出了有效的提高學生二語習得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自我意識;動機;分類;第二語言習得
我國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者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為我國二語言習得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動機是第二語言習得中最重要的因素,對第二語言習得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國內外許多學者對動機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第二語言研究的背景
二語習得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理論體系的構建是對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描述,并說明第二語言習得特征的主要目的。中國二語習得研究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84-1993):理論的介紹、討論和應用。在這一階段,國內語言學期刊發表的翻譯、論文、書評的主要內容有:理論與研究,如二語習得理論的翻譯、語言習得研究與發展綜述等。第二階段(1994-2004):研究的深入發展和成熟。這一階段國內學術期刊上有關兩語習得研究論文的數量增長了很多倍。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國內許多高校開始培養二語習得研究方向的人才。
二、第二語言研究的意義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興起是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共同的作用,第二語言習得已經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穩定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兩語習得研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語言習得的本質:兒童天生具有語言習得能力,因為所有語言都具有共同的語言結構,以及各種特殊的、特定的語言規則。第二,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的區別:在初級階段,第一語言學習者只有先天的語言習得能力,而二語習得者具有語言知識、世界知識和互動技能。就習得過程而言,第一語言習得是兒童認知逐漸成熟的過程,而第二語言習得則是語言能力轉移的過程。第三,語言習得的邏輯問題:兒童第一語言的習得相對成功和輕松,與高度復雜的語言和兒童尚未成熟的認知機制相比,產生了語言習得的“邏輯問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第二語言教學的效率。
三、自我動機意識理論
由于動機本身的復雜性,對動機的定義缺乏統一性。動機是學習者出于需要或自愿學習的努力。在二語習得的研究中,態度與動機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動機的劃分是基于學習者完成不同學習任務時的態度。
(一)綜合動機和工具動機。加德納和蘭伯特認為,自我學習動機有兩種類型:工具動機,即用語言做工具來達到實際目的,給自己帶來一些好處。工具動機的特點是從第二語言的學習中獲得一些實用或具體的東西。有了這樣的動機,第二語言習得的目標就更加實用了,比如滿足學?;虼髮W畢業的要求,申請工作等。另一種是綜合動機,即以理解和融入文化學習為目標。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綜合動機優于工具動機。研究人員發現綜合動機與第二語言成就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二)內在動機和結果動機。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的內在動機是為了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學習者會投入到學習任務中,并在沒有持續的鼓勵或指導的情況下也會繼續保持學習。教師應激發學生對課堂活動的興趣。此外,內在興趣是多變的,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努力激發學生的內在興趣。大多數人認為動機是一個因果變量,有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動機受學習成績的影響較大。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動機和成就可以相互作用。
(三)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布朗把動機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內在動機來自于學習者對學習內容或學習任務的強烈興趣。而外在動機則是來自外在的影響,比如為了得到獎勵。然而,由外部動機驅動的學習是被動的。內在動機是由自己的意愿決定的,因此學習動機的持續時間較長。
四、自我動機意識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
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對語言的學習和掌握有很大的影響。動機強的學習者傾向于使用更多的策略來學習第二語言。動機是動態的,隨著學習者情緒的變化和認知狀態的變化,動機也會發生緩慢的變化。
(一)動機影響學生第二語言的掌握。動機是第二語言習得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因素,動機的培養對第二語言習得的成功有著重要的影響。第二語言學習的發展過程的主要特點與兒童學習母語的過程相似。而學習是第二語言學習者有意識地學習語言規則以掌握目標語言的過程。如果學生缺乏動機,會直接導致第二語言習得成績下降。學習動機是促進學習活動的內外部因素,許多學習者可能會逐漸從外在動機轉變為內在動機。內在能力不斷地增長,將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第二語言水平。工具動機使學習者具有客觀的學習目的,使他們努力實現特定的目標。外在動機在外部力量的影響下會發揮更好的作用。學習動機是提高學習能力的內在力量,努力是意向轉化為行動的具體表現。
(二)動機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重要性。在良好的身心素質和能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上,如果一個人的學習動機很強,他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越多,對成功掌握第二語言也就越有幫助。自我動機意識是動態的,隨著學習者情緒的變化、認知狀態的變化,動機會慢慢改變。當你設定好一個目標時,你應該主動付諸行動,當學習獲得一定的效果時,它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這對二語習得更有利。學習動機是語言學習者個體因素中最大的動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學習過程中的其他因素都是以動機為前提的。另一方面,充分的動機可以彌補語言學習能力的不足。雖然個體語言天賦差異在語言學習成績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但與語言能力相比,動機可以彌補天賦的不足。動機反映在二語習得的速度和成功上,首先動機決定了學習者的學習目標,其次動機與任務完成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任務合適,那么動機是強有力的。因此,動機與任務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三)激發學生的自我動機意識促進學習。學習動機使學生充分利用已經形成的潛在學習能力。教師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對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給予了重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給學生如“刻苦學習”的抽象建議,而且要給學生提供明確、具體、可行的目標和方法指導。這將使學生明確他們的學習目標和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并將目標轉化為實際行動,當學習收到一定的效果時,就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一般來說,高度的學習動機在學習中會產生良好的效果,而這些良好的效果反過來又會刺激學習者進一步的學習動機。無論過程是什么,它們之間有著高度的聯系。
五、結論
動機是二語習得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復雜問題,發展學生二語習得的自我動機意識對提高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在語言教學中,動機因素可以更好地促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應結合動機理論,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二語習得的成功率。當然,動機意識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探索,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對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將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羅德·埃利斯.第二語言習得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丁艷仁.英語專業學生第二語言習得[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胡曉明.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01.
[4]王一凡.二語習得動態系統理論綜述[J].科教文匯,2015,12.
[5]胡曼曼,劉杰秀.第二語言習得研究[J].散文百家,2018,05.
[6]簡文.淺析影響二語習得的個體差異因素[J].赤峰學院學報,2011,08.
[7]毛凡宇.影響二語習得的個體差異因素及對策[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7,01.
[8]高媛媛.國內近二十年來漢語學習動機研究評述[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