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子宮瘺為異常開放于婦女的生殖道和膀胱或直腸之間的瘺管,尿液和/或糞便通過這個瘺管不斷泄漏。如果不及時治療,子宮瘺可能導致慢性健康問題,如皮膚感染、精神障礙、腎功能衰竭或不孕。而且因為持續尿和/或糞便失禁產生的不良氣味,患者會感到恥辱、抑郁,并和社會隔離。子宮瘺主要發生于中低收入國家,主要原因是梗阻性難產,醫源性的子宮瘺多發生于剖宮產后。常見的剖宮產后子宮瘺有子宮膀胱瘺、子宮腹壁瘺、陰道瘺等。
1 子宮膀胱瘺(vesicouterine fistula,VUF)
子宮膀胱瘺占泌尿生殖道瘺的2%~9%。發生子宮膀胱瘺的高危因素包括第二產程延長、子宮破裂、胎盤植入、手剝胎盤、術中出血和剖宮產史。手術修補是治療VUF的首選方法。通常可以選擇兩種手術時間:早期修復在剖宮產48 h內施行;而延遲修復后推遲到2~3個月后。手術方法包括經陰道修補、經膀胱腹膜后和經腹修補,也有研究者考慮實施腹腔鏡和機器人輔助,也可以選擇在膀胱和子宮之間填充組織(網膜移植)進行修補。對于比較小的VUF,連續膀胱引流后電灼是另一種可行的選擇。非手術方法包括長期膀胱導管+抗生素和激素治療。
2 子宮腹壁瘺(utero-cutaneous fistula)
子宮腹壁瘺是婦產科的少見并發癥之一,目前尚無子宮腹壁瘺發病率的具體數據。也有報道發生于盆腔膿腫、繼發性腹腔妊娠、子宮陰道畸形和宮內節育器異位后。子宮腹壁瘺的治療方法仍多用手術修補。在術前可行碘油或泛影葡胺造影,明確瘺管的走行、基底以及其與膀胱的關系。術中可用亞甲藍引導,完全清除瘺管周圍壞死及感染組織,徹底閉合瘺管。但是如果瘺管大深、壞死組織范圍大、子宮感染嚴重,瘺管不易愈合,感染不易控制,術后瘺管復發可能性大,必要時需切除子宮。手術時機選擇也因人而異,一般待瘺管分泌物減少、炎癥控制較好,組織較新鮮時進行,大多在剖宮產術后3~6個月,這時利于切口愈合,手術成功率增加。對于瘺管發現早、感染輕、患者一般情況好的子宮腹壁瘺可以采用保守治療,成功率較高、療程較短。保守治療除了定期換藥、控制感染外還可以使用促性腺激素受體激動劑,它可以使月經期子宮內膜萎縮和停經,加速瘺管閉合。
3 陰道瘺(vaginal fistula)
陰道瘺指陰道和泌尿道之間形成異常通道,尿液自陰道排出,不能控制,因此也被稱為尿瘺。手術修補仍是陰道瘺首選的治療方法。應等待3個月后組織水腫消失,局部血供恢復行修補術。修補失敗后至少等待3個月后方可再次手術。可選擇經陰道、經腹或者經腹-陰道聯合手術。保守治療僅限于發現早,瘺孔小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