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娟
摘要:《皇明大政紀》是明代私家修史成果的代表著作,該書記載了自明太祖起兵至隆慶六年凡204年間的史事。《皇明大政紀》所載史事詳實可靠,對明代重大歷史事件皆有涉獵。此外,該書還對明代官方諱言的秘史作了記載,并考訂了官修史書中篡改、訛誤的史事。《皇明大政紀》是研究明史的重要史料參考來源。
關鍵詞:雷禮;《皇明大政紀》;史料價值;私家修史
一、雷禮與《皇明大政紀》之編纂
雷禮,字必進,號古和,江西豐城人。生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卒于萬歷九年(1581),享年76歲。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十二年(1533)授福建興化府推官,開始仕途生涯,此后宦海沉浮近35載。雷禮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累官至工部尚書,政聲頗佳,致仕后又撰寫了《皇明大政紀》等多部著作。雷禮于《明史》中無傳,其生平僅見于潘季馴《少傅工部尚書雷禮傳》、余寅《明故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工部尚書雷公行狀(代作)》、張岱《鄭曉雷禮列傳》中。通過記載可知雷禮任職期間恪盡職守,精于吏事。在工部任職期間,雷禮主持參與了多項大型工程,如督修天壽山、盧溝橋河工和重修紫禁城三大殿。因此雷禮頗受皇帝重視,“世宗有忠敬勤敏之褒,每稱冬卿不名”[1]。雷禮剛直不阿,主持重修三大殿期間,他提出切實可行的修繕方案,盡力節省成本,史載“工估者至數十百萬,而費止什一”[2]。雷禮此舉損害了嚴嵩黨的利益,但雷禮敢于同嚴嵩對抗,可見其人品高貴。
雷禮具備扎實的史學功底,在職期間撰寫過《真定府志》和《南京太仆寺志》,而《皇明大政紀》與《國朝列卿記》是雷禮的代表作。雷禮居官數十載,在仕宦途中有機會接觸大量的史籍和奏疏決議,為他后期的著書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來源。此外嘉靖朝正是明朝私家修史的興盛時期。明朝中后期統治腐敗,邊患問題嚴重,催生了一批史家撰寫國史,以達到借古鑒今的目的。在這樣的環境中,雷禮也積極撰寫史書。
二、《皇明大政紀》之體例與內容
編年體是以帝王為中心,按年代順序記載史事的史書編纂方法。明中葉始,明代史家開始編纂國史,自洪武始,進而延伸到正德、嘉靖朝。雷禮的《皇明大政紀》就是該時期編年體史書的代表。該書承襲編年體史書的體例,兼容綱目體,“編年敘次,有正書,有分注,略如綱目之體,頗便于觀覽”[3],體現了明代綜合體史書的編修特點,在史籍體例上有很大進步。
《皇明大政紀》共二十五卷,由雷禮、范守己、譚希思共同完成,大致成書于明嘉靖二十一年。該書前二十卷記載了從洪武元年至正德十六年間的國家大事,由雷禮所著;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為嘉靖元年至嘉靖四十五年間的史事,由范守己續編;卷二十五為隆慶朝事,由譚希思續編。該書以時間為主要線索,以年代為先后順序,自元至正十三年太祖起兵于濠梁迄隆慶六年穆宗崩,對當朝史進行了詳細的梳理記載,糾正了不少正史記載中的訛誤,是明中后期私家修史的早期代表。
《皇明大政紀》在編纂上,各個時期因史事的多少而分別占據不同的卷數,內容有詳有略。其中太祖朝最多,共占五卷,成祖一朝三卷,景泰帝、穆宗最少,占一卷,其他卷數有次。該書內容豐富,記載詳實,涉及范圍較廣,對明代政治、軍事、制度等項的記載尤為細致。值得稱贊的是,該書對明代官方諱言的宮廷秘事亦有涉獵,如建文朝史事、明英宗復位等。該書是明代私家修史中質量頗高的一部著作。
三、《皇明大政紀》之史料價值
(一)對明代正史、地方志記載的補充
《皇明大政紀》大部分內容由雷禮編纂而成,其文筆極佳,“在先朝以文學政事正直顯”[4]。雷禮通過任官期間接觸的原始史料,對明代正史記載簡單或者缺少記載的重要人物進行了補充,以及對正史記載的訛誤作了訂正。如《皇明大政紀》卷十九中,王文成自兵部主事謫龍場驛丞、自驛丞遷廬陵之以后歷官,孫忠烈自刑部朗中為大理寺丞之后歷官,都一一記載。雷禮本是江西人,對王文成、孫忠烈二人在江西所作貢獻較他人更為清晰,其“深知二公之功大,故特載其始末”[5]。
范守己與譚希思在雷禮的基礎上,續編了《皇明大政紀》。范繼承了雷禮的編纂風格和編修思想,對史實進行認真考訂。如《皇明大政紀》卷二十五載:“隆慶六年三月,吏部尚書潘晟乞致仕,許之。先是給事中宋之韓論晟衰朽不堪典禮,上慰留之,之韓嗾同官賈待問鐸等攻之,晟三疏乞去,乃得許。之韓淺鄙很愎,內?附當事以自肥利,而外務搏擊,以必勝立威,不獨攻晟一事也,士大夫側目視之。”[6]潘晟在正史中沒有傳記,只在張居正和其他人的傳中有所涉及。張居正去世后,潘晟被罷免。《新昌志》中也記載潘晟“厚德雅重,有遺愛于鄉”[7],因此通過《皇明大政紀》的記載,可知潘晟“在朝亦有雅望,非恃門生之力者”[8]。
(二)為之后史書編纂提供真實可信的史料
明人修史往往對建文、景泰兩朝事諱莫如深,將洪武至正德這十一朝事編作九朝史。雷禮在《皇明大政紀》序言中也言及:“建文、景泰朝事又諱不易言,用是因循二百年畏難于史,即大手筆私有撰記,往往不敢示人,即示人輒匿去,未敢懸之市門傳之都邑也。”[9]
然而《皇明大政紀》單列一卷為景泰帝做史,將景泰朝之史事詳加記載,為后世留存了寶貴的史料,成為研究這一朝歷史的重要史料來源。《皇明大政紀》一書雖將建文帝一朝略去未做傳,但對建文、成祖朝事進行考訂,真實記載。靖難之役后成祖即位,為了皇室尊嚴,后世對史書作了篡改。如《明太宗實錄》載:“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宮召上,已至淮安,太孫與齊泰等謀,詐令人赍敕符,令上歸國。及太祖大漸,問左右:‘燕王來未?凡三問,無敢對者。乙酉,太祖崩。”[10]而雷禮在《皇明大政紀》卷六中載:“六月……文皇自燕邸入臨,至淮安,出敕令歸國。”[11]刪去了太祖臨終召見燕王的不實史料,力求史料加載的真實性。類似的例子在《皇明大政紀》中不勝枚舉,正因雷禮等人的這種秉筆直書的著史風范,使該書成為明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參考來源。
明末清初作為中國古代私家修史的第四次高峰,涌現了很多質量較高的私修史書。《皇明大政紀》作為該時期私家修史的典型代表成果,更具備繼續研究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豐城縣志(同治)·卷13,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2]同上.
[3][清]李慈銘撰.越縵堂讀書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336.
[4]同上.
[5][清]李慈銘撰.越縵堂讀書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367.
[6][明]雷禮,范守己,譚希思撰.皇明大政紀·卷25[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冊8:845.
[7]同[5].
[8]同[5].
[9][明]雷禮,范守己,譚希思撰.皇明大政紀·卷25[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7:558.
[10]明太宗實錄·卷1,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58.
[11][明]雷禮,范守己,譚希思撰.皇明大政紀·卷25[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7: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