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總體水平不斷提升,然而受到國內外環境因素不斷影響,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理念觀念偏差、自身動力不足、政策舉措滯后等問題。因此,提升廣大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整體水準,一是要筑牢思想意識根基,二是拓展黨性教育陣地。
關鍵詞:黨員;教育;問題;路徑
一、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主要問題
(一)理念與機制存在誤區
1.受訓方思想認知存在偏差。考核指標導向偏差。多數地方或部門考核黨員干部的標準仍停留在GDP指標上,倘若經濟量化指標不高,即便理論水平再高,理論也會被認為“無用論”。部分黨員干部學習認知出現偏差。一些黨員干部學習熱情不高,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工作割裂看待,重實踐輕理論,將理論學習簡單化,認為掌握了實踐技巧不學習也行,甚至認為黨性教育只會延誤發展時機,埋頭苦干才會創造佳績。學習動力不足。對于多數黨員干部而言,理論學習考核無指標,經濟工作量化指標化,使得其內在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訴求全無,而偏重向“經驗主義”要方法,導致基層的“憑經驗辦事”作風長期存在。
2.培訓方理念機制更新緩慢。培訓理念與內容更新慢。在傳統培訓中,一方是干部教育主管部門為完成調訓而下達任務部署,另一方是干部教育培訓機構為完成調訓任務而按部就班“循規蹈矩”。這種合作“默契”使大多數培訓任務完成了形式上的“圓滿”。由于主管部門對教育培訓缺乏整體、科學的認知與規劃,加之這種計劃體制下培訓方不擔心市場開拓,繼而導致無論是主管方還是培訓方創新機制與動力嚴重匱乏。一些干部教育主管部門并沒有將干部培訓作為實現人力資源優化的有效途徑,重在強調組織需要,而缺乏對培訓對象個人成長發展的通盤考量。培訓需求與方式顯匱乏。傳統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多以組織調訓為主渠道,培訓范圍或對象主要依據黨員干部行政級別或部門類別,缺乏對培訓對象的前期溝通或征詢,千篇一律的常規化培訓難以滿足不同級別、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崗位、不同部門學員的需求。自選動作少,整齊劃一多;實踐學習少,課堂講授多;互動交流少,被動接受多。方式方法少,學員參與度低等難以激發受訓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訓模式單一化。傳統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模式,由于自成一家的干部教育培訓環境,一定程度的封閉與壟斷地位導致培訓模式缺乏主動創新性與市場競爭意識。雖然,現階段不存在與社會培訓機構的競爭,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身體制機制與時俱進。干部教育隊伍綜合素質亟待提升。作為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主體的黨校教師對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缺乏了解渠道、信息來源,甚或缺乏關注度。一部分教師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直接從校門到校門。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一定程度上導致學員懂的教員不懂,教員會的學員領悟更深,加之干部隊伍近年來整體知識水平體系等綜合素質大幅提升,這種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倒掛”現象,已嚴重影響干部教育培訓的短期效果與長期發展。
(二)政策與保障相對滯后
1.政策制定與具體執行脫節。政策量化度偏低。《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中部分條文量化度偏低,缺乏相關量化考核細則。地方在制定相關配套細則中,部分干部教育培訓主管部門“自由裁量”權偏大,導致兩種情況出現。一種情況,政策權重大于部門權重。政策執行力強,一旦政策制定范圍超過部門執行權限,則會出現政策具體落實難。另一種情況,部門權重大于政策權重。部門權重偏大,則政策執行有可能受人為干擾,導致政策缺乏系統性、常規性、規范性。如,《條例》指出“省部級、廳局級、縣處級黨政領導干部應當每5年參加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以及干部教育培訓管理部門認可的其他培訓機構累計3個月或者550學時以上的培訓。提拔擔任領導職務的,確因特殊情況在提任前未達到教育培訓要求的,應當在提任后1年內完成培訓。其他干部參加教育培訓的時間,根據有關規定和工作需要確定,每年累計不少于12天或者90學時。”其中的“特殊情況”難以量化把握,在地方部門制定相關配套細則時,則可能出現前面的兩種情況。一些干部由于“工作需要”學習教育不斷延期、推后,直至出現培訓不培訓對提拔不影響的情況,此種情況勢必導致出現負面示范效應。培訓與使用脫節情況嚴重。對于一些地方或部門的黨員領導干部,教育培訓與職級職務晉升間不存在實際的必然聯系,使政策缺乏必要權威性與約束力。政策執行力度低。干部教育培訓在一些地方或部門長期處于“軟任務”窘境。地方工作長期將經濟為中心作為硬指標,將其他工作看成“軟指標”。地方干教主管部門在工作中“底氣不足”、“腰桿不硬”,不能或不敢嚴格按照中央規定來硬性規定培訓任務。一些地方黨政主要負責人自認為工作實務要抓經濟,甚至對理論學習不聞不問。長此以往,勢必導致干部隊伍整體理論素養低下。近年來,負面典型案例中的落馬官員,根源問題便在于長期缺乏理論學習所導致思想防線的潰敗。
2.基本保障的“地區差”。一些地方在制定干部教育培訓經費年度財政預算中比例較低,甚至出現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及時安排到位,致使基層大規模干部教育培訓出現落實難、難落實困境。此外,經費參差不齊,還體現在地區間、行業間、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間,部分基層組織、黨政主要負責人對其重視程度的高低均為構成因素,以致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形式與內容上出現地區間、行業間的不均衡發展狀況。
二、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發展路徑
(一)筑牢思想意識根基
1.發揮最大政治優勢。習近平同志曾指出:“勇于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無產階級執政黨,理論與實踐早已證明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勢便是勇于自我革命。隨著執政基礎不斷鞏固,執政能力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被黨吸引進來,加入隊伍。隊伍的不斷壯大,隨之而來的問題自然也會愈發多起來,其中最為引人關注也是最根本的便是思想意識問題。一些原本不屬于無產階級思想觀念的消極意識,不斷侵蝕到黨員隊伍的“肌體”,直至深入骨髓,積重難返。對此,只有時刻保持警惕地尋找問題,勇于與時俱進的發現問題,敢于刮骨療毒的治療問題,才能使得黨永遠保持肌體的健康與活力。就像列寧指出的那樣:“消滅階級不僅意味著要驅逐地主和資本家,——這個我們已經比較容易地做到了,——而且意味著要消滅小商品生產者,可是對這種人不能驅逐,不能鎮壓,必須同他們和睦相處;可以(而且必須)改造他們,重新教育他們,這只有通過很長期、很緩慢、很謹慎的組織工作才能做到”。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提到:“無產階級即使在革命勝利以后,也還有極困難的任務需要解決。無產階級革命,和過去歷史上的一切革命是不同的。比如資產階級的革命,通常是以獲取政權來完成的。而對于無產階級,則在政治上獲得解放,獲取勝利,還僅僅是革命的開始,極大的工作還在革命勝利以后”。以往資產階級政黨的斗爭都是以是否奪得政權為勝利標志,而我們的黨不僅要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讓廣大人民群眾當家做主,還要不斷尋找自身問題,勇于發現自我問題,敢于自我革命的解決問題,最終為實現全人類的自由解放而不斷奮斗。
2.避免陷入兩個誤區。馬克思、恩格斯曾講到“無論為了使這種共產主義意識普遍地產生還是為了達到目的的本身,都必須使人們普遍地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只有在實際行動中,在革命中才能有可能實現;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僅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能推翻統治階級,而且還因為推翻統治階級的那個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的東西,才能成為社會的新基礎”。當今黨性教育要避免陷入兩個誤區。一個誤區,外部環境不惡劣就不去注重黨性教育。黨性教育要持之以恒才會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反之,黨性教育如果成了“消防栓”,只有在起火的時候才去動用它,不加強日常的演練,只怕發現問題再去“滅火”為時已晚。另一個誤區,黨性教育成為了簡單手段或工具。黨性教育雖是手段,但絕非簡單工具,它應植根黨員內心,成為自我提升、不斷進步的有效途徑。
3.強化問題導向意識。只有時刻注重問題意識,才能在問題出現之時,“手中有米,心中不慌”。當今世界,和平發展雖已成為主流,但戰爭陰霾絕非遠去。何況戰爭的形式出現了多種趨勢,除熱戰外的冷戰,其中冷戰的形式還在不斷紛繁復雜化。和平演變、西化分化等趨勢還在不斷通過各種形式干擾社會主義中國發展進程,這一特征使中西方在社會經濟問題中的博弈更具隱蔽性。倘若黨性不強,則很難在深藏的問題中“摸準脈”。只有時刻強化共產黨人的黨性修養與政治本色,鞏固意識形態陣地,才能在辨識敵我矛盾基礎上,在各種紛繁復雜的矛盾與斗爭中找到癥結抓住要害。
4.時刻秉承歷史擔當。劉少奇同志曾指出:“我們的黨員,不是什么普通人,而是覺悟的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他應該成為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和階級意識的自覺的代表者。因此,他的個人利益完全不應該在黨和無產階級的利益之外突現出來。”“只有徹底站在無產階級立場的人,以無產階級的理想為理想的人,才能徹底了解和掌握它。沒有堅定純潔的無產階級的立場和理想,是不能徹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這門科學的。”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決定了作為無產階級政黨身上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與職責擔當。站穩人民立場,不僅是黨的奮斗與發展的堅強保障,更是中華民族在黨的帶領下永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二)拓展黨性教育陣地
1.創新黨性教育發展模式。鞏固黨性教育主要陣地。不斷增強各級,各類黨校、行政學院、干部教育學院、社會主義學院的主陣地作用。加強硬件建設,增強軟件投入,尤其是提升人才吸引力度,將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教育學院、社會主義學院的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各級人才政策籠子,保證干部教育事業的薪火相傳。強化黨性教育培訓力度。改進、優化、合并相應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模式與形式,在保證正常培訓基礎上,不斷吸收意見或建議以適應各類學員需求。增強紅色教育正向引導力。將紅色教育納入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黨性教育內容,重拾革命理想教育,真正實現黨性教育的“入腦入心”。加大黨性教育與基層治理有機融合。將黨的理論、政策法規、重大時政與基層治理有機融合,定期宣講與不定期巡講結合,實現黨性教育的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實現更好的為民服務,進一步拉近黨組織與人民群眾的距離。探索黨性教育“公開課”。以定期或不定期模式,開展黨性教育“公開課”進機關企事業單位,并將其納入各級單位、部門年度績效考核指標。
2.將黨性教育與基層治理融合。以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為基礎,加強黨性教育與基層治理有機結合,增強黨性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導向性。以黨性教育進街道、進社區等模式,實現與基層治理問題的緊密結合。實現黨性教育進社區“清單化”、“點單化”。時政講堂。開設社區黨性大講堂,針對國內國際局勢,國家大政方針等問題,結合群眾關注度,邀請專家進行解讀。政策法規講堂。結合基層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政策、法律困惑、疑難問題等,邀請相關政策、法規、法律專家進行案例分析、政策法律解讀。中老年講堂。針對中老年群體對健康養生、醫療衛生、應急急救等知識的需求,邀請專家,開展社區定期中老年講堂。一方面滿足群眾尤其是中老年群體對健康常識的需求。另一方面還可抵制虛假醫療、養生宣傳,有效保護中老年群體的身心健康與財產安全。傳統文化講堂。以黨性教育為主線,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針對基層群眾、青少年群體開展傳統文化、國學教育,為提高基層人民群眾整體傳統文化水平提供主陣地。紅色教育講堂。開展定期紅色革命影片觀影活動,同時,不定期組織基層群眾免費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紅色革命故居等,加大紅色教育在基層的正向引導作用,強化提升青少年在課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與養成。
3.激發黨性教育外化效應。健全黨性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黨性教育的外化效應。將各級各類黨性教育主陣地,以定期開放的模式,向基層群眾開放。一方面開放場地。增進黨性教育陣地與基層民眾的聯系度,讓干訓基地走進群眾,讓群眾更直觀了解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實地狀況。另一方面開放課堂。以各級各類黨校、行政學院、干部教育學院、社會主義學院為主陣地,以黨校教師為主體,聘請相關專家或知名人士,利用節假日定期開設黨性教育大講堂。在進一步拓展廣大基層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提升非黨員群體的綜合理論素養,進一步拉近黨群干群關系上營造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
[2] 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Z].2015.10.18.
[3] 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M].《列寧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 費爾巴哈[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 度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 《民主化以來西班牙左翼運動的新變化及其動向研究》(L16WSZ02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揚(1982.09- ),男,吉林四平人,碩士,中共長沙市委黨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