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關云
[摘 要] 在專利審查程序中,公知常識是經常被提及的概念,尤其是在涉及創造性的評述時,公知常識往往成為當事各方爭論的焦點。對公知常識進行合理舉證,有助于客觀、準確地得出審查結論,提高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節約行政和司法資源。基于此,文章就不同條件下公知常識的舉證要求做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 公知常識 舉證 聽證 程序節約
中圖分類號:D523 文獻標志碼:A
專利審查是專利被授予專利權前的必經程序。在該程序中,公知常識是經常被提及的概念,尤其是在評價專利的創造性時,公知常識往往成為當事各方爭論的焦點。基于專利審查的基本原則,對公知常識進行合理舉證,有助于客觀、準確地得出審查結論,提高審查效率,節約行政和司法資源。
一、公知常識的概念
對于公知常識,我國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均沒有明確地對其進行定義,僅在《專利審查指南》[1](以下簡稱《指南》)中做了相應的解釋和說明。《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3.2.1.1規定:所述區別特征為公知常識,例如本領域中解決該重新確定的技術問題的慣用手段,或教科書或者工具書等中披露的解決該重新確定的技術問題的技術手段。《指南》第四部分第二章3.3規定:對駁回決定和前置審查意見中主張的公知常識補充相應的技術詞典、技術手冊、教科書等所屬技術領域中的公知常識性證據。因此,公知常識應當是記載在教科書、工具書、技術詞典、技術手冊等載體中的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普遍知曉的“普通”技術知識。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公知常識,該類公知常識具有共知性[2]。即為普通的社會成員所共知,例如眾所周知的事實,或者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等,也屬于公知常識的范疇。
由此可知,公知常識作為專利審查程序中經常被提及的概念,其范圍不僅包括為普通的社會成員所共知的事實,還包括雖然不被普通的社會成員共知但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普遍知曉的“普通”技術知識。
二、公知常識舉證的考量
基于上述分析,公知常識實際上是一類客觀存在的事實,包括為普通的社會成員所共知的事實,以及雖然不被普通的社會成員共所知但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普遍所知曉的“普通”技術知識。在專利審查過程中,站位本領域技術人員是嚴格履行專利審查程序的原則性要求。本領域技術人員首先也是普通的社會成員,因此理論上來說公知常識并不需要通過援引證據來舉證證明。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并不是一類客觀存在的“人”,而是在進行創造性判斷時假設出來的一類“人”,專利審查程序中所涉及的各判斷主體往往難以達到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認知水平。基于此,為了消除專利審查程序中所涉及的各判斷主體與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認知水平差異,有必要對公知常識進行積極的舉證[3]。
在專利審查過程中,請求、聽證和程序節約是應當遵循基本原則。聽證的作用在于體現出程序的公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實體的公平。程序的公平合理有利于增強公眾對審查決定公平合理性的信心,提高對審查結論的認同感。嚴格履行聽證,要求審查員在作出不利于當事人的審查決定時,給予不利的當事人修改文本或者意見陳述的機會,使當事人面對審查決定時不至于產生無法預期的“意外”[4]。因此,基于提高社會公眾對審查決定的認同感、滿意度的角度考慮,對公知常識進行積極舉證也是有必要的。
此外,專利審查在本質上屬于行政行為的一種,行政行為對效率的要求通常比司法行為要高。公平是在犧牲效率的基礎上完成的,對公平的極端要求會顯著地降低行政效率,耗費原本緊缺的審查資源,損害其他社會公眾的利益,產生新的不公平。因此,在公知常識的舉證過程中,如何兼顧效率和公平,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三、公知常識的舉證分析
基于上述考量,為審慎地作出審查結論,兼顧效率和公平,就不同條件下公知常識的舉證作如下分析。
(一)涉及發明構思的公知常識
否定一項專利的創造性,通常也就是否定該專利的發明構思。在給出審查意見時,如果涉及發明構思的關鍵技術手段被認定為公知常識,那么審查員應當基于確鑿的證據給出審查意見,形成審查結論,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
公知常識的范圍包括為普通的社會成員所共知的事實,以及雖然不被普通的社會成員共知但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普遍知曉的“普通”技術知識。對于前者,審查員可以在不提供相應證據的情況下直接認定,除非當事人能提供相反的足以推翻的證據。例如,在“一種竹掃帚”的實用新型專利無效行政糾紛案中,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依法撤銷了復審委作出的關于該實用新型具備創造性的無效決定[5]。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將諸如廢舊衣物、床單等棉制品、棉織物撕成條狀,將條狀的布條通過固定在釘在木棍端頭的釘子上的細鐵絲一層一層地綁扎在木棍端頭,再將細鐵絲的另一端固定在釘在木棍端頭的釘子上制成墩布的做法是早就已經司空見慣的。在此基礎上,稍微具有生活經驗的人很容易得到該新型的技術方案,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而通過釘子穿釘進行交叉固定以防止綁在木制或者竹制的圓柱體端部的綁扎物發生軸向位移或者是脫落也屬于普通的日常生活經驗以及簡單的物理常識。
如果被認定的公知常識屬于本領域技術人員所普遍知曉的“普通”技術知識,則應當積極舉證,審慎、準確地認定公知常識,以證據為支撐形成審查結論。
例如,在“一種彩鈴選擇方法、系統及相關裝置”復審駁回行政糾紛案中,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撤銷了復審委作出的涉案專利不具創造性的復審決定[6]。該專利權利要求1保護一種彩鈴選擇方法,包括:主叫方發起呼叫請求,所述呼叫請求包含主叫方需要的彩鈴類型;所述主叫方需要的彩鈴類型包括:主叫方需要的被叫信息類型;主叫方獲取彩鈴服務器根據所述主叫方需要的彩鈴類型發送的彩鈴信息;所述彩鈴信息包括被叫信息。與引用的最接近的現有技術(以下簡稱對比文件1)相比,權利要求1的區別技術特征包括:(1)“所述呼叫請求包含主叫方需要的彩鈴類型”未被公開;(2)“根據所述主叫方需要的彩鈴類型發送的彩鈴信息”未被公開。
在被訴決定中,復審委認為上述區別技術特征屬于本領域的慣用技術手段,因而不具備創造性。對于該認定,華為公司表示不予認可,認為上述兩項區別技術特征并不屬于本領域的慣用技術手段,因而提出質疑。針對華為公司的答復意見,復審委并未補充相應的證據或者充分說明理由,而是直接作出維持駁回的復審決定。經過審理,知識產權法院認為:引用的對比文件1并未公開上述兩項區別技術特征。復審委在被訴決定中將該兩項技術特征認定為本領域慣用技術手段,華為公司對此提出質疑。在此基礎上,復審委并未履行相應的舉證責任,而直接作出維持駁回的復審決定,該做法不符合相關規定,屬于認定事實錯誤,應依法予以糾正。
2.不涉及發明構思的公知常識
對于認定的公知常識,我國現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并沒有明確規定必須履行舉證責任,《指南》也沒有硬性的要求,并且明確指出說理的方式也是可以接受的[7]。專利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發明構思,與發明構思無關的技術手段通常不體現專利的核心價值,具有較低的關注度,一般不會成為專利審查過程的爭議焦點和關鍵點,對其進行嚴格聽證,耗費原本緊缺的審查資源是不值得推薦的。因此,在專利實質審查過程中,如果將與發明構思無關的技術手段認定為公知常識,針對該公知常識,則可以暫不舉證,以兼顧效率和公平,節約行政和司法資源,提高社會滿意度。
四、結語
公知常識作為專利審查程序中經常被提及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外延。公知常識不僅包括為普通的社會成員所共知的事實,還包括雖然不被普通的社會成員共所知但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普遍所知曉的“普通”技術知識。
站位本領域技術人員是專利審查中的原則性要求,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公知常識并不需要通過援引證據來舉證證明。但要求專利審查程序中所涉及的各判斷主體均達到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認知水平顯然過于嚴苛。為了消除專利審查程序中所涉及的各判斷主體與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認知水平差異,提高社會公眾對審查決定的認同感、滿意度,平衡當事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兼顧效率和公平。
在專利審查過程中對公知常識進行合理舉證是必要的。具體的,如果將涉及發明構思的關鍵技術手段認定為公知常識,并且該公知常識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普遍知曉的“普通”技術知識的,審查員應當積極舉證,審慎、準確地認定公知常識,以證據為支撐形成審查結論。如果將與發明構思無關的技術手段認定為公知常識,或者雖然將涉及發明構思的關鍵技術手段認定為公知常識,但該公知常識分屬于為普通的社會成員所共知的事實的,審查員可以暫不舉證,以兼顧效率和公平,節約行政和司法資源,提高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
參考文獻:
[1]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焦彥.專利法意義上的“公知常識”辨析[J].中國專利與商標,2013(1):15- 19.
[3]鄭世華,閆駿霞.芻議如何平衡聽證原則與程序節約原則[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22):274.
[4]張景.淺議專利審查程序中聽證與效率的平衡[J].知識產權, 2012(9):57- 60.
[5]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判決書(2 0 1 0)-中知行初字第1 4 1 3號.
[6]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行政判決書(2015)-京知行初字第3495號.
[7]孫瑞豐,曲淑君,范麗.專利審查中公知常識的認定和舉證[J].知識產權,2014(9):73-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