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瓊
【摘 要】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高中生物教材由于受到編排體系等因素的限制,文本內容呈現有所取舍。教師應不拘于教材編寫內容而進行包括初高中知識銜接、完整科學事實介紹在內的縱向知識補充,以及各學科知識整合、素材開發的橫向延伸,這既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必要,也是教材編寫的內涵所在。
【關鍵詞】生物;拓展;有效性
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的長期工程,教材是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載體,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至關重要,為了使學生更有效地理解和應用生物知識,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對教材應有自己的見解,將自己的思考融入教學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延伸和拓展。
一、初高中銜接,豐厚文本
初中生物是知識普及的教學,是高中生物學習的有效前提。教師需要縱覽初高中教材,把握初高中生物內容的聯系與遞進關系,對初高中教材銜接處的問題加以延伸,使學生能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新的理解。如高中生物必修3“體液調節”的內容是初中科學中“神奇的激素”的繼承和延接。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歸納初中已學的人體某些主要激素的名稱、產生的內分泌腺及主要生理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體液調節的特點、激素種類和重點知識的補充。另外,在初中科學中設有“進化與遺傳”專節介紹最基本的遺傳知識,高中生物則將深入學習遺傳學原理和兩大遺傳規律,要求學生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闡明基因的分離定律規律和自由組合定律。教師可以采用師生談話結合談論的方式來拓展回顧這部分知識,再引申演示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過程,體驗假說演繹法,使學生溫故知新。此外,在細胞結構和功能、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等方面,學生均已形成一定的知識儲備,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舊知識同化新知識,使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形成很好的坡度。
二、會當凌絕頂,化難為簡
高中生物教材因受編排體系等因素的限制,在選用材料時有所取舍,有些知識的前因后果并不能得到清楚的介紹,這就要求教師站在知識高點,以高中生物學習的必需知識為依據,補充對應缺失的知識,使學生能夠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必修3中沒有對“內環境”的“血漿”,“免疫”涉及的“血清”和“血液”進行明確的定義和區分,教師可引導學生認知三者的聯系與區別,有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把握。例如,在學習動作電位的產生時,所提及的離子變化趨勢一直為K+外流和Na■內流,若教師能適當補充鈉鉀泵的相關知識,可以解決學生對于膜內K+和膜外Na■來源的顧慮。再如,在學習完孟德爾定律的細胞學解釋的基礎上,教師可提出:“如果兩對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它們的遺傳方式將會怎樣?”該問題似乎超出了教材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然而教材中已提及“交叉互換”及“基因和染色體的行為有著平行的關系”,所以教師可借此引導學生認識連鎖現象,加深其對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理解。可見,對于有“超綱”之嫌內容的合理運用,看似增負實則減負,有助于學生從更高層次來準確理解生物學知識。
三、學科間滲透,正向遷移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學科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教師在加強生物學科基礎教學的同時,也可有意識地將其它學科知識內容適當融入到生物教學中,突破學科的封閉性,使學生能更高效地掌握知識。如在學習“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時,學生能夠認識到甘油等脂溶性物質可以自由擴散優先通過細胞膜;在“光合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中,學生能夠了解到提取色素用95%的乙醇等有機溶劑,由此可聯系化學中的相似相溶性原理。再比如,在講解必修3“圖2-7動作電位傳導的示意圖”時,教師可滲透物理中的“波”來使學生理解動作電位在軸突上傳導的示意圖,借助知識遷移突破學習難點。把適于進行跨學科滲透的知識找出來,能夠提高教學有效性。
四、開發新素材,授人以漁
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小資料”“課外讀”。這些內容一般不作為教學要求,只供學生參考。而近幾年生物高考對學生獲取、利用信息能力的考查尤為重視,教材中的“資料”有很多潛在的價值,如何利用高中生物教材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需要教師去發掘。比如必修2中“分離定律”的“課外讀”是有關“表現型是基因型和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的介紹,舉例說明了生物體的內在環境和外界環境均會影響生物性狀,可以使學生建立直觀認知。此外,教師還可借助其中“禿頂”現象在男女性的區別表現為例,設置疑問,引發學生的思考討論,在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同時提升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實現知識建立和能力發展的一體化。
教材的延伸和拓展必需遵循一定的原則,不能為了拓展而拓展,教師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以核心內容為基礎,立足學生實際情況,服務教學實際需要,使延伸有據、拓展有度。
【參考文獻】
[1]美國科學促進協會.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1:169-178
[2]劉恩山,汪忠.生物課程標準[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浙江省諸暨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