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楠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服務意識,轉變角色,做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師生的心靈對話,實現知識的共有和個性發展。在教學實踐中,作為語文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激發和培養學困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重視學困生的教育
教育是面向每個學生的、應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學困生也是教育的對象,他們有權力享受教育,體驗成功的喜悅同時被人關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就沒有學習動力。我們要善于運用多種方法,創設樂學氛圍,恰當運用激勵性語言,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教育語言應是導火索、沖擊波、興奮劑,要有啟人心智、激人思維之功效”。
對學生的激勵,可以是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個引導的手勢,都能打動學生的心靈,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功效。我們還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的成功與進步以口頭和書面的形式予以肯定、表揚,如“不錯”“真棒”“你真厲害”“你真行”“我真沒想到你這樣聰明”等等。適時使用暗示信號如“激勵的手勢”“滿意的微笑”“期待的眼神”等,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極大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老師不能放棄學困生,而是要利用學生本身的好奇心以及對成功自尊的愿望,采用最佳積極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有特色發展。
二、加大教師對學困生的教育和關愛,提高學困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課堂容量大,內容多,對寫作的素材積累要求高,致使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因此,需要我們多給一點愛心和耐心。我們應該做到“好看的要愛,有傷疤的更要憐惜”。老師不要嫌棄學困生,絕不把他們當作包袱,切忌輕易向家長及班主任告狀,要關心每一個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教師只有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學起來才有積極性。
三、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對學困生因材施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它的正確與否,決定著教學效果如何。老師應按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水平,智力特點,為學困生制定合適的目標。孔子說,因材施教,“其材”不一,其“教”也不一。如果為所有學生制定同一個教學目標,會導致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長此以往,能力差的學生如果無所收獲就會喪失信心和學習興趣。因此,可根據學困生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不同目標,如成績較好的要求背名句,講解文言文,組織知識競賽等;成績較差的要求多看書,做中等題;對于特別差的只需讓他們看懂書即可。因此,制定教學目標時不妨按學生的實際能力來制定,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四、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困生學習的興趣
1.設計好導語,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注意導的藝術。在開放式教學中,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導、生生互導、師生互學、生生互學”多向互動的過程。人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成功導入,往往會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學習氛圍。
2.創設情境,設計問題
教師要注意問的藝術,在理解教材的關鍵處、認知矛盾的焦點處、教材前后的銜接處提出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呈階梯狀設問,以激發學困生的興趣,從而進一步提高授課效果,培養學困生學習興趣。創設情景,以情激趣,使學生親臨其境,觸景生情,才能使學生有感而發。因此,教師要以實物演示情景,用圖像、聲音、多媒體再現情景,用語言描述情景,用音樂渲染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經其事,感受自然流淌,從而達到激發興趣、感染熏陶的目的。
3.化難為易,給學困生“減負”
老師應盡量將教材化難為易,盡量設計難易適度的問題先問學困生,擴大學生的參與率,使多數學生每堂課學有所樂,學有所得。減少學生作業量是“減負”,除此之外,還應注重課堂“減負”,教師要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效率,講課不能面面俱到,“滿堂灌”,而要精講精練,發揮學困生主動性,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
4.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個好的方法經常用也會喪失魅力。為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用新的理念作指導,努力設計靈活多樣的教法,圍繞學生的學不斷更新教的方法。
5.注重對學困生學習的評價
語文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長期積累和訓練知識和技能,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有的學困生通過努力,成績仍不理想,如果老師不善于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的進步,他們很容易產生失望,自卑心理,興趣淡然,甚至放棄。學困生在學習上有消極性也有積極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違反紀律的行為也有守紀律的愿望,他們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會激勵其取得更好的成績。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更重于學校教育。通過家訪,使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紀律等情況,架起學校與家庭的橋梁,真正做到學生在校由老師管,在家家長管。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配合老師輔導學生的學習。自覺的孩子在家里能較認真地完成家庭作業,但碰到不自覺或者智力差點的孩子,如果沒有家長地督促、幫助,學習對他們而言是很困難的,家長的配合非常重要的。要及時指導家長督促孩子回家按時完成作業;告訴家長孩子的知識漏洞(如詞語默不出了,或課文背不出之類),同時也要鼓勵家長,告訴他們孩子的努力,只是比別人反映慢了些,需要多練習就可以跟上,提升家長的信心。
總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學困生也有頭腦和專長,是能夠創造幸福生活和服務社會的人。只要老師善于用自己的愛心與智慧,循循善誘,寓樂于學,因時、因地、因人創設多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景,用語言和行為來感化和滋潤學生,學困生一定會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