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是世界上表現力最強的語言,也是唯一的意音文字,因造字法的獨特,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大量的形聲字,在實際運用中很容易出現各種錯誤。教師要教會學生字斟句酌、咬文嚼字、深入品味的方法,不但從字的音、形、義方面探究,更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品味漢語的精彩。這是一名語文教師的基本功。
關鍵詞:咬文嚼字;語文教師;基本功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6-019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180
咬文嚼字這一成語多用于諷刺那些專門死摳字眼而不去領會精神實質的人,也諷刺講話時愛賣弄自己學識的人,帶有貶義成分。但在語文學習中,大多時間卻要“咬文嚼字”,這就使其帶有了褒義成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要學會咬文嚼字,這是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功。不會咬文嚼字,就可能會誤人子弟。《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會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即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引領學生“咬文嚼字”,從關鍵詞語中品味其“言外之意”。
漢語是世界上表現力最強的語言體系之一,漢字既是表意文字,又是表音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意音文字。它的發展大體經歷了結繩記事——圖畫文字——象形文字——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幾個階段。所有漢字都是“形、音、義”三者的完美結合。由于現代漢語常用漢字90%以上是形聲字,往往在使用過程中受到形旁或音旁的影響而出現讀音錯誤,因此,語文教師應帶領學生咬文嚼字,將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現代漢語目前使用的音節大概有四百多個,如果再加上四聲變化,就有一千多個了。漢字的讀音豐富多樣,有的悠揚婉轉,有的鏗鏘有力,聲調的變化讓漢語獨具魅力。如“曹操”這一人名,用漢語讀出來多么和諧,順口,但翻譯成英文CaoCao,就完全失去了韻味。但是正因為四聲的變化和表音形聲字、多音字的出現使人將很多字音讀錯。如將“咬文嚼字”的“嚼(jiáo)”讀成jué,“自怨自艾”的“艾(yì)”讀成ài,“老牛舐犢”的“舐(shì)”讀成tiǎn。還有在不同語流中,有些音節的聲調起了一定的變化,與單獨發音時調值有所不同,如“一”“七”“八”“不”的變調。作為語文教師,必須糾正學生的這種誤讀現象,大力推廣普通話,保證漢語純正的語音。
漢字的筆畫雖然不多,但由筆畫組成的字形卻為數不少。再加上字義的不確定性,所以在運用漢字的過程中,錯別字就比比皆是。錯字是不存在的漢字,如將“寫”字的上部寫為寶蓋頭,將“摘”字的右邊寫為“商”字,將“縣”字的上面寫為三橫,都是由于記憶不深刻,受形近部首的影響而導致的。別字出現的概率極高。從造字法角度分析,漢字有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和形聲字;從用字法角度,有轉注和假借兩種情況。在實際運用中,可以根據字形的結構,適當地進行分析研究,記住字形,明白字義,從而區別開來,避免別字出現。如“慌”和“謊”都是形聲字,一個豎心旁,一般與心理活動有關,一個是言字旁,一般離不開語言,所以,“慌張”和“謊言”就不會用錯。“灸”與“炙”,兩個字非常相似,“灸”是形聲字,讀jiǔ,從火,久聲,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以燃燒的艾絨等熏烤一定的穴位或患部;“炙”是會意字,讀zhì,上面是“肉”字頭(“月”的變體),下面是火,意為用火烤肉,所以“膾炙人口”“殘杯冷炙”必須用“炙”。
漢字字形并不多,常用字和次常用字加起來不過三千多字,這就決定了漢字的多義性。漢字又可以組成很多詞,詞義往往又有不固定性,這就使得漢語詞匯運用起來難度很大。正因為漢字的豐富表義性,才使漢語成為世界語言中的一朵“奇葩”。但實際運用中的錯誤卻屢見不鮮,甚至很多影響很大的報刊、雜志、電臺電視電也經常出現錯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從嚴要求學生,有義務維護漢語的規范性。以下是出現在某些媒體或公開場合的錯誤。
“熱烈歡迎軍訓師生凱旋歸來。”
“我們這些十七八歲的中學生,正值豆蔻年華,要努力才是。”
“重溫這些照片,讓人頓感百年滄桑,唏噓不已。”
以上例子中,“凱旋”表示勝利歸來,不必再用“歸來”;“豆蔻年華”專指十三四歲的女孩子;“唏噓不已”準確的意思是“傷心地哭泣難以自止”,這個詞被誤用的頻率很高,許多人都以為“唏噓不已”就是“連連嘆息”的意思。
咬文嚼字,是對字的音形義的辨析、識記,它應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閱讀和寫作過程之中,對精彩的用詞、段落細細揣摩,深入品味,感受其中韻味。
在語文的世界里,詞語的意境是十分豐富的,教師要讓學生品出語文的味道,通過分析字詞,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體會文字背后所表達的無窮意境。在不斷的咬文嚼字中,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閱讀,并慢慢愛上語文,逐步提高語文能力。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從嚴要求自己,認真慎重地對待教學和生活中遇到的語文問題,這就要字斟句酌、摳字眼,就要咬文嚼字。只有這樣,才能養成扎實的求知態度,才能促使學生規范地使用漢語。
參考文獻:
[1]劉杰,苗育茁.用“咬文嚼字”感受語文之美[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1(6).
[2]鄧彤.語文味:始于咬文嚼字[J].中學語文教學,2008(5).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張曉鳳(1981.1— ),女,漢族,甘肅岷縣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及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