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分析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并充分認識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能夠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為教師研究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文章首先分析了傳統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然后重點分析了將傳統文化融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旨在豐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6-018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178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當前教師研究的重點[1]。研究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點,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育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與此同時,結合傳統文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未成年人形成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有利于塑造未成年人的文化認同感
對于一個社會來說,缺少文化認同不僅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危害,也不利于社會群體中的個體形成社會的同一性。同時,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建立文化認同是相當必要的。當我們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便油然而生一種歸屬感、認同感、自豪感,這是我們前進的內在動力。為此,不斷加強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塑造未成年人的文化認同感。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未成年人普遍存在孤獨感、空虛感,也有部分學生精神匱乏。事實上,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與人際因素、個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密不可分。將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心理歸屬感
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將心理歸屬感作為重點關注的一部分內容,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傳統文化,才能保持生命與精神的延續感。因此,教師應大力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精神,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心理歸屬感。
(一)重視社會宣傳
教師想要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不斷充實與完善心理教育的內容,同時也需要不斷地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未成年人去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我國的傳統美德,營造一種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的社會環境,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周末的時間組織學生到小區、公園或者是廣場等開展諸如傳統詩歌朗誦比賽、經典誦讀比賽、未成年人文化節等中小型活動,讓更多的人受到我國傳統文化與觀念的影響,讓傳統文化扎根在未成年人的心中[2]。同時,還可以組織一些志愿者給未成年人講一講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未成年人理解并接受我國的傳統文化,從而主動地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加大社會宣傳的力度,無形之中能促進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
(二)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未成年的第一課堂,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同時也是最為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且相輔相成。因此,重視家庭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家長利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孩子,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同時,家庭與父母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無形之中也會影響孩子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態度。為了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社區或者學校可以建立扶持家庭教育中心,通過家長學校或者其他方式對家長進行培訓,讓家長在經典誦讀、文學沙龍、表演戲曲的過程中認可我國的傳統文化,激發家長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與喜愛。家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利于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通過家長影響未成年人,同樣起到良好的提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效果。
(三)合理滲透傳統文化
學校要重視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校園環境,通過文明教育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地給未成年人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還要充分考慮未成年人的性格、愛好特點,結合多樣化的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以校園活動為載體,以濃厚的文化藝術去感染未成年人,讓未成年人主動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3]。比如,學校可以運用一些比較常見的方式,如經典讀書報告會、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將感性認識不斷變成理性認識,從而塑造未成年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與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我國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為我們創造了生生不息的燦爛文化,中國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是我國文化寶庫的一枚瑰寶。可見,教師應該高度重視我國未成年人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從多角度出發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盡可能地給學生滲透我國的傳統文化,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徐輝.中國傳統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凝練[J].馬克思主義學刊,2017(1):88.
[2]王連穎.中國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青年時代,2016(7):22.
[3]劉慧敏,顏吾芟,趙武.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版),2016(19):145.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王志琦(1974.11— ),男,漢族,中學一級,研究方向:中學教育。
課題項目:本文系課題《運用傳統文化矯治未成年人不健康心理方法探析》(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01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