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璟
摘 要:高校是傳播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陣地,在傳承本土非物質遺產文化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土非遺音樂文化是一個地區或者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造就的獨特文化表現形式,具有明顯的本土性、民族性和獨特性等特征,是當地文化的一種傳承形式。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引進本土非遺音樂文化是教育行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只有這樣才能激發非遺文化的活力,融入現代思想,使其長久流傳下去。本文從現實出發,首先闡釋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其次分析當前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現狀,最后提出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有效對策,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本土 非遺音樂文化 高校音樂教育 對策
本土非遺音樂文化蘊藏著一個地區深厚的生命力,有著巨大的包容性,對于現代高校音樂教育具有啟發意義。有學者認為,高校應當充分利用科研資源集中和人力儲備充足等自身優勢,在傳承民間藝術文化、民族語言和培育綜合專業人才等方便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高校音樂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土非遺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中應擔負起更重的使命和責任。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等院校在各個專業中都設有音樂課程,將其作為公共選修課來學習,但是其中和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相關的特色音樂課程內容卻涵蓋甚少,還需高校進一步探索和創新,引入本土非遺音樂文化,重視地方民間音樂資源,主動和專業課程相融合。
一、 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民族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文化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其體現出中國民族精神和歷史的變遷。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首先有助于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本土非遺音樂文化是地區群眾精神文明、審美體驗和人文素養的集中展現,在地區群眾長期生活和勞作中形成而來,是凝聚地區向心力的活態文化。其次是創新我國音樂體系的重要文化沃土。從歐美西方音樂文化傳入我國后,傳統民族音樂變得逐漸消亡,長期以來我國的音樂體系都是以西方音樂為主,中國音樂想要擁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必須從本土非遺音樂文化中尋找靈感,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不斷傳承和創新本體非遺音樂文化,積極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體系。
一位名人曾說“音樂中體現文化,文化中包含音樂”,這句話辯證論述了音樂和文化兩者的關系。一個地區的音樂是該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該地區人民的審美情趣、精神氣質、人文情懷和文化積淀與內涵,從基于本土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生產勞動、社會生活中深入挖掘文化,經過實踐、創造和演化等歷程,展現出這個地區最旺盛的生命力,它印刻在生長在這片土地的人們心中,深遠滋養著這個地區的民眾。只有當我們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音樂,才能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對祖國永不熄滅的情感,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力。高校學生經過學習和研究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畢業后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從事各種崗位工作,這種民族音樂情感都不會消失,并且通過這種流動形式促進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強了不同地區音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再次對非遺音樂文化進行改造。當高校畢業的高素質音樂人才在社會文化、教育及經濟等多個行業領域中嶄露頭角,為培育地區文化藝術特色人才做出貢獻。
二、 分析當前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教育理念傳統落后。
回顧近代高校音樂教育發展歷程,深受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忽視了對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例如高校在設置音樂課程體系時,側重于學習西方音樂教育系統,從中借鑒經驗,中華民族音樂元素在高校課程中占據薄弱地位,基本上只剩下極少的音樂理論內容,相關的音樂鑒賞或者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學習等內容未開設,民族音樂文化在我國逐漸喪失地位和活力。民族音樂文化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內容,在很多人心中的地位不復存在,甚至國內家長在培養子女業余音樂興趣,學習相關音樂時都喜歡鋼琴或者是小提琴等西方樂器,中國獨有的民族樂器受到冷落逐漸失傳。雖然國家極力提倡激發傳統民族文化活力,但是收效甚微,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仍然處于尷尬境地,新一代年輕人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知之甚少,很難找到自己的興趣,從事有關崗位工作,積極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
2.課程設置不合理。
高校音樂課程任教老師都是畢業于各個音樂專業的優秀人才,甚至有從西方進修而來的畢業生。但從當前音樂院校的建立現狀來看,整體課程體系設施還是以西方教育模式為主,不論是音樂院校還是綜合類院校,音樂教師也都是在西方音樂培養體系下畢業,深受西方音樂文化熏陶,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會不自覺帶有西方音樂思想來培育學生。國內開設的民族音樂課程不具有針對性,僅僅是簡單粗略概括中華民族民間音樂幾千年來的發展歷程,并非是全面系統的學習,因此學習的民族音樂文化都是皮毛,沒有深入到精髓,領悟不到幾千年本土非遺音樂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深深植根的土壤,對于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 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有效對策
1.發揮高校學術科研優勢,為本土非遺文化保護提供理論支持。
首先,高校根據非遺音樂文化課程需要,積極組織調研和采風活動。在傳統音樂理論、社會民俗研究和民族音樂表演等領域課程中聘用較高專業素養和科研能力的專家和學者,積極走出校園,深入到市井民間尋訪具有搞藝術成就的民間藝人,從不同地區的非遺音樂特色入手,收集整理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色資料及記錄傳統藝術的內容。其次將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和實踐活動相結合。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相關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傳統藝術文化,為當今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指導學生接受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民族音樂教育,轉變以西方音樂理論為主的音樂教學體系和表演形式。最后高校具有鮮明的學術科研優勢,因此在培育學生過程中應該在各個階段宣傳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傳承理念,積極研究和探索相關的非遺音樂文化科研工作,使其成為科研學術研究的重要組成內容。
2.創新教師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其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必須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專業能力作為保障。音樂教師要關注每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重視理論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結合,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挖掘其音樂潛力,加深學生對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的關注和理解,明白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的學習目標,了解民族文化演進歷程,掌握演奏技能,有效傳承和創新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同時高校音樂教師要主動創新音樂理念,積極構建非遺音樂文化學生培養體系,吸納民族音樂文化知識,有效將西方音樂和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相融合,安排合理的學期課時,邀請著名民間音樂家來高校授課,在其指導下設置本土非遺音樂課程,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
3.采用多樣化的非遺音樂教育教學方式。
高校利用豐富手段加大對非遺音樂文化的宣傳力度,在校內舉辦具有影響力的專場民族音樂會,邀請省內外具有民間音樂造詣的演奏家來校指導,定期開展非遺音樂文化學術講座,邀請尤其擅長某類民族音樂器樂的民族音樂家來校擔任主講嘉賓,以此推廣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加深學生的了解,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識保護非遺音樂文化。此外,我國正處于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因此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在發展中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網絡上的資源,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的民間音樂資料,讓學生在課下鑒賞民族音樂,課堂來描述自己的非遺音樂視聽體驗。
4.營造高校非遺音樂文化環境,增強民族自信心。
高校應該自覺成為非遺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平臺,同時對外展示非遺音樂表演形式。著名民族文化制作人白先勇先生曾講,任何一種表演形式,如果沒有青年學者作為后備力量去研究,也沒有年輕新一代觀眾去欣賞,那么這種表演藝術形式將很難繼續流傳,其生命力難以延續。本土非遺音樂文化是我國文化瑰寶中絢爛的一抹,是當今最具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影響力的藝術形式之一,當前必須充分發揮出高校音樂教育辦學的優勢,積極對外宣傳和弘揚優秀民族音樂文化,擴大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的影響力,將原本小眾研究的個體記憶轉化為全體大眾的集體記憶,從點到面開始宣傳,營造高校非遺音樂文化氛圍。
結語
綜上所述,從教育部對高校辦學規劃要求出發,高校應當通過各地區非遺文化,突顯出本土特色,積極在高校開設非遺音樂文化課程,使其融入到音樂教育教學專業體系中,主動擔負起保護和傳承本土非遺音樂文化的責任,發揮出高校自身的教育作用,為我國非遺文化建設工程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潘驊. 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學的思考[J]. 黃河之聲, 2017(20).
[2]易柯宇. 本土非遺音樂文化引入高校音樂教學的探索[J]. 音樂時空, 2016(3).
[3]馬雁. 對當前云南高等音樂教育的思考——從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談起[J]. 大眾文藝, 2011(7).
[4]裴斐. 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踐行"非遺"理念的思考與探索[J]. 黃河之聲, 2016(7).
[5]王文君.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湖南高校音樂教育對本土民間音樂的傳承研究[J]. 文藝生活·文藝理論, 2015(12).
[6]姚瑤. 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踐行“非遺”理念的思考與探索[J]. 大眾文藝, 2018(2).
[7]王博. 音樂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高校課堂的思考——以四川民族學院為個案[J].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6, 25(6).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一帶一路”戰略下非遺保護傳承與我省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發展雙贏的現實性分析》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A-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