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梅
在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文本中的詞語教學總是讓人有“雞肋”之感,學之無味,棄之可惜。那么中學階段閱讀教學要不要學習詞語?學到什么程度?
其實《語文課程標準》在初中四個年級均有關于識字教學的要求。關于第四學段(7—9年級)“學段目標與內容”的描述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
閱讀教學是以文本為對象,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感悟、品味、鑒賞的過程。文本由一個個漢字組成,詞語又是最小的表現手段,是連接文本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橋梁。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通過詞語這一語言形式,分析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同時又要通過對思想內容的深刻體會學習作者的語言形式,提高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穿插詞語教學,讓漢字文化教學融入閱讀教學中,更凸顯文化育人價值。
抓關鍵詞,賞語言妙處。
閱讀教學中,常見品讀賞析句子,此時穿插關鍵詞句的教學,更能體會語言賞析的妙處。學習王維詩歌《使至塞上》中“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一句時,學生對“候”和“侯”產生混淆。“候”讀音hòu,形聲,從人,侯聲。是守望偵察的意思,“候騎”應該指的是一人一馬的偵察兵。“侯”讀作hóu,象形,從人,從廠。本義箭靶,指同屬于天子的國君。一個關鍵字,從識字角度區分細微差別,就解決了學生的困惑,也讓學生領略了語言文字的奇妙。
再如學習《記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寫月景的名句時,抓住了“空”這個關鍵字。空,從穴,工聲。一個“空”字寫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讓人仿佛置身于空明的月色之下,內心與月光一樣。這樣的詞語,融入了作者萬般情愫,讓人見字如面,正是融情入景,凸顯漢字文化。
析核心詞,明作者情感。
詞語是課堂閱讀教學活動中生命活動的細胞,品析核心詞,就能明曉作者的情感表達。《端午的鴨蛋》一課就從“絡子”這一詞語入手,看詞解意,“絡子”就是依照所裝的物件的形狀,用線結成的網狀的小袋子。導入裝鴨蛋的用線結成的網狀小袋子就叫作“鴨蛋絡子”,進而提出大問題“鴨蛋為什么要裝在絡子里?”你看,通過一個小小的詞語,我們不但學習了“絡子”的知識,還理解了一枚小小的鴨蛋中所蘊含的作者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品文眼詞,理文章脈絡。
文章的文眼是全文的核心。《社戲》一課抓住文眼“趣”,就會牽出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以及景物描寫。“趣”可以拆成“走”和“取”,引導學生感受來回“走”過的路;“取”又可以拆成“耳”和“又”,引導學生領略路上用“耳”聽到的聲音以及其他感官感受到的景物之趣;再從“又”的古義“手”聯想到偷豆的系列動作,順理成章,脈絡清晰,饒有趣味。更難得的是,設計者還穿插了“趣”與“趨”通假字的聯系,讓漢字文化深入文本閱讀,凸顯文化育人價值。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穿插詞語教學,融入漢字文化,既讓讓詞語教學生動有趣,又讓閱讀教學融入了漢字文化,從而凸顯了文化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