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應當根據自身班級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情景創設,營造一個輕松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一個愉悅的課堂環境,以此來提高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學習閱讀能力。
1.創造實體情景。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實物對學生進行情景創造,以此來增加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和理解,這種辦法尤其適合教師在低年級使用,低年級的學生性格活潑,平時在課堂上很難集中注意力,卻又充滿著好奇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征,在教學時結合課本內容,通過身邊的實物對學生創造情景,以此來激發學生好奇心,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例如:教學“荷花”時,如教學條件允許,可帶領學生去附近有荷花的地方,讓學生結合課本內容現場進行觀察,看看課本中荷花的描寫與現實中的有什么區別,通過這樣的觀察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到課本內容,還能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2.創造語感情景。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給學生描繪出相應的場景,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例如:教學“葡萄溝”時,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新疆的魅力風景,當新疆的美景出現在大屏幕面前時,教師這時用帶有豐富情感的語言加以描繪,介紹一下新疆當地的風土人情,讓學生聽完后,充分感受到新疆的魅力,產生向往,教師在課堂上通過這樣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感能力,還能充分激發學生想象力。
學生在學習時通過眼睛看書的感受與朗讀出來的體會時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著重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鍛煉,通過有效快速的訓練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課本中的內容,對課文中的感情也能快速的把握一些學生的思想比較豐富,在對課文進行朗讀時往往會產生很多自己的想法,教師在課堂上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例如:教學《游山西村》里面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時,教師如果單純地讓學生進行默讀是很難體會到句子中所表達的含義的,但學生在進行朗讀時,就能深刻地體會到詩句中代表的意境,詩句能夠很好地與學生產生共鳴,也有助于學生對該詩的記憶。教師讓學生朗讀課文,實際上是鍛煉學生通過自己的口吻,表達出作者想說的話,了解作者的思想,學習作者的修辭手法。通過學生大量的閱讀,學生對文章中重點部分更是熟識,對文章中一些描寫優美的句子,感人的情節等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在新課程的標準下,要求教師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首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對自主閱讀產生興趣,從中培養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結合書本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相關閱讀,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協助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方向,然后把收集到的資料,書籍等加以整理并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相關的討論,這樣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語言外的知識,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自主學習帶來的樂趣。當然,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動手記筆記的習慣,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時候看見一些優美的句子時,可以在筆記上進行摘抄,也可以在筆記后面加上自己的感想,這樣才能養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經過這樣的積累,會讓學生在閱讀時更加快速,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與課本雙方之間對話的過程,身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教師想要學生能更好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掌握閱讀學習方法,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辦到的,這時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讓學生從心底愛上語文,使學生切身體會到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能夠更好培養學生閱讀的良好習慣。首歌曲,并注意讓學生將自己的想象情感融入演唱過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