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權
部編語文教材,仍然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選取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文化小故事。一方面,故事形式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另一方面,故事背后往往閃爍著驚人的智慧火花。本文擬通過幾則傳統文化小故事,來探究其背后對學生思維培養的教育意義。
《曹沖稱象》是部編教材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選自陳壽的《三國志》,其文言原文如下: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
從手法來看,故事講述中多用對比。眾人“咸莫能出其理”,而曹沖卻能想出好辦法,把眾人和曹沖對比,以眾人的愚鈍反襯出曹沖的睿智。曹操聽完眾人的議論,反應是“直搖頭”,而他聽到曹沖的主意,反應是“微笑著點一點頭”,前后對比,側面烘托出曹沖的聰慧。
從思維來看,故事體現了曹沖極強的類比聯想能力。他能從別人的話里類比聯想到“大船”,“大船”就相當于“大秤”;類比聯想到“水”,“水”的浮力有很大的力量;類比聯想到通過分別稱重大象和石頭,就相當于把大象化整為零,替換成了石頭,相當于把大象割成了一塊一塊。
當然,通過對比課文和文言原文,發現這部分是改編者補充的。但這個補充遵循了類比聯想的思維規律,顯得非常合理。恰當地類比,豐富地聯想,會讓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司馬光》是部編教材小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二十四課,選自《宋史》,其文言原文如下: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從手法來看,故事也采用了對比。面對險情,“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而“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兩相對比,以眾小孩的慌張無助反襯了司馬光的冷靜和聰明。
從思維來看,故事體現了司馬光能夠打破思維定式的急智。同伴落入水缸,一般人的想法是把他拉出來,但水缸太高,于是會想到找大人來幫助。無論如何,都難以想到去把缸打破,因為孩子們平常被教育要愛護物品,不能做破壞者。人命關天,時間緊迫,按照平常的思維,我們會陷入困境,特別是在慌張的情況下。而司馬光卻能抓住問題的核心:人為缸困,缸破人活。他打破的不僅僅是一口缸,更重要的是還打破了一種思維定式。當缸被打破的剎那,我們的思維枷鎖倏忽不見,思維的天空更加廣闊。
小古文《道邊李苦》,選自《世說新語》,文言原文如下: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從手法來看,故事也采用了對比。看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那些小朋友都“競走取之”,唯獨王戎不動。把“諸兒”和王戎作對比,反襯王戎善于觀察和思考。
從思維來看,這個故事表現了王戎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過路的人摘光了。而這棵長在路邊的李樹居然果實累累,其果實必定是苦的。孩子們最終也驗證了這一推理的正確性。正確的邏輯推理能力是以較強的觀察能力為基礎的。遇事善于觀察,冷靜思考,往往能為問題的解決找到意想不到的捷徑。
幾篇小故事的講述都采用對比手法,或以次要人物來反襯主要人物,或從側面來烘托主要人物,使人物形象鮮明,故事主題突出。
幾篇小故事各自向孩子們滲透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培養,讓孩子們在愉快的閱讀體驗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便是編者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