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奉化布龍因起源于寧波奉化而得名,它以竹篾制成骨架,用布料做龍面、龍肚,迄今已有800多年歷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為2012年,奉化高級中學布龍隊在莎士比亞故鄉(xiāng)——英國斯特拉特福市進行游行活動。(供圖:奉化高級中學)
②每到魚獲季節(jié),玉環(huán)當地漁民便會扎燈、舞龍,以表達期待豐收、征服大海的美好愿景,“魚龍燈”也成了海島玉環(huán)傳承至今的重要民俗文化。2012年,玉環(huán)市坎門第二中學專門組建了魚龍燈隊,喊出了“傳承民間文化藝術,提高學生技能技藝,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響亮口號。圖為該校魚龍燈隊在排練龍舞——魚躍龍門。(供圖:玉環(huán)市坎門第二中學)
③長興百葉龍由“百葉”構成,但這個葉子不是樹葉,而是一瓣瓣粉紅色荷花花瓣組成的碩大荷花,朵朵荷花又串成了一條沖天而起的巨龍。巨龍在荷葉間俯仰翻滾,時而直沖云霄,時而婀娜纏綿,美不勝收。圖為2018年,長興縣職業(yè)教育中心學校的百葉龍藝術團在嘉興大劇院演出。(供圖:溫在明)
④狴犴龍舞,又名“犴龍舞”,興起于南宋時期,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于紹興上虞上浦鎮(zhèn)一帶。表演時,16米長的狴犴龍在由5面旗子組成的梅花陣間穿梭,另有蜈蚣、毒蝎、毒蜂、毒蛇、毒蜘蛛的扮演者和畫有五毒圖形的龍珠扮演者組合互動。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手法靈活多變。圖為2014年,上虞市上浦鎮(zhèn)中學狴犴龍舞隊在浙江省第十五屆運動會開幕式上表演。(供圖:上虞市上浦鎮(zhèn)中學)
⑤蘭溪斷頭龍的最大特色是龍頭和龍身分開。龍頭一人,龍珠一人,龍身七節(jié),每節(jié)一人,共九人進行表演。其中,龍頭和龍珠可單獨進行表演,因此在舞龍動作上更具靈活性、多變性和獨創(chuàng)性。加之“斷頭龍”的傳說,給人營造出一種形斷而神不斷的美感。圖為蘭溪市水亭畬族鄉(xiāng)柏園學校里,同學們正在進行舞龍訓練。(供圖:蘭溪市水亭畬族鄉(xiāng)柏園學校)
⑥中秋節(jié)舞香火草龍,是浙江開化農村流傳甚廣的一種獨特民間習俗。用稻草扎成龍身,插上密匝匝的香火,舞龍時點燃全部香支,草龍變成火龍,在月光朦朧的夜色里,煙霧繚繞,香氣飄逸,草龍騰云駕霧,狂奔飛舞,極為壯觀。圖為2014年,衢州市開化縣蘇莊鎮(zhèn)初級中學舞龍隊在蘇莊橫忠村表演。(供圖:衢州市開化縣蘇莊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