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非遺和文物的關系,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比如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彈奏唐代古琴“九霄環佩”,李祥霆的古琴演奏藝術是非遺,古琴“九霄環佩”是文物,這就是文物和非遺的關聯與區別。一杯龍井茶,一座木拱廊橋,都不是非遺,綠茶制作技藝和傳統木拱橋營造技藝才是非遺。文物是“呈現”最終的物,非遺是“再現”產生這個物的過程。如果說,文物的美德是保持不變,那么非遺的特質就是傳承發展,經過世代傳承,不斷創新發展,非遺才歷久彌新,擁有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力,始終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現在有很多非遺項目,但其中的一部分,會不可避免地消亡。如象牙雕刻技藝,目前,我國已經全面禁止象牙制品的交易,牙雕就面臨既無原材料來源,也無銷售渠道的處境,這項非遺的保護就無以為繼。我們把傳承人的制作技藝和口述資料記錄建檔,將項目相關實物、書籍資料等妥善保存,成為共同的記憶,也為我們的傳統留下文化基因。
還有一些非遺會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而演變,比如海上的漁民號子、江上的勞動號子、農田勞作時的田歌,是根據當時的生產環境應運而生的?,F在這些勞作方式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它就演變成舞臺表演藝術,用于展示這種勞動生活方式的風貌。所以,非遺必須是在生活中存在的,并且能為人們所接受、認同、運用,為了融入生活,會不斷流變。
葉:非遺的特點包括社區性和民間性。同樣是儀式節慶,民俗性的是非遺,國家性的就不在非遺之列,所以國慶節不能算。足球等職業運動,不是非遺,也不能參加申遺。宗教和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也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的非遺。一些與宗教相關的音樂、舞蹈、戲劇、口頭傳說被列入非遺,是因為它們主要是民間和社區的,更多地與民間習俗融合在一起,符合《公約》定義的非遺的內涵和外延。
葉:我們特別反對一種說法,就是原汁原味。沒有原汁原味的非遺,非遺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隨著當地的自然歷史環境不停地再創造。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風格,那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讓非遺融入生活有所改變。
春節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再創造的例子。100年前的人們永遠都不會想到用微信拜年,其實我們5年前都想不到。最早是短信拜年,然后變成了微信發紅包,我們也不磕頭了,節日飲食也在發生變化。春節拜年的社交性、禮儀性更多變成了現在的休閑性。這些變化都契合每一個時代的社會心理和物質基礎。只要它的團圓、祈福、迎新的精神內核不變,依然是千百年來我們共同傳承的春節。
葉: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是有區別的。文創產品是有非遺的元素,比如說在杯子上畫一個昆曲的人物形象,這個文創產品就截取了非遺的一個元素,但它不是非遺本身。文創可以是非遺保護的一個手段,用于提升非遺項目可見度和市場接受度。非遺保護對于傳統工藝的振興作用,要看工藝能力和水平、產品品類和品質、傳承人才和隊伍、行業發展與品牌是否得到提升。而且,非遺要保護的,不僅僅是這個項目本身,還有一個文化生態。比如我們保護端午節,不可能只保護粽子,而要把整個節日保護起來,包括賽龍舟、粽子、醫藥、神話、表演等。此外,文化產業講求經濟產出,但其實很多非遺是沒有經濟產出的,更多時候,非遺提供的是認同感。春節本身有什么產出?我們過春節的時候,即使身處海外,華人和游子也能強烈地感覺到我是中國人,這就是認同感。所以,很多民俗和民間文學的價值,不在于提供直接的經濟價值,它們的貢獻是精神層面的。
葉:非遺保護是最寶貴的核心技藝的傳承,但不意味著保護和保持落后的工作效率,也不意味著排斥提高效率工具的引入。龍泉青瓷早年很少有女性藝術家,為什么?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時沒有電動的拉坯機,腳踩拉坯時需要力氣,女性可能力所不及。電力拉坯機作為一個環節中不影響項目核心技藝,而有助于提高勞動效率的工具引入,打破了性別間的力量壁壘,從而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女性藝術家。你說,都是拉坯機上用雙手摶泥成器,用電動拉坯機和腳踩人力拉坯機,在手工技藝成就上有區別嗎?
關于機器和手工的關系,蠶桑絲織技藝是一個更有代表性的項目。工業革命以后,機械織機逐漸替代手工織機成為紡織業的主流生產設備,現在,傳統手工織機只在緙絲等少數品類中仍然有運用??椢锷a過程,人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是研究如何生產出美麗的紋樣、理想的質感和適當的尺寸。這項技藝的傳承,真正的價值在于創造力。而使用何種設備只是工具的選擇,我們就是要讓機器像人類的手一樣,創造價值。我們手上創造的感悟,要讓機器也做得到。
當然,手工和機器的產品還是不一樣的,比如瓷器,比如刺繡,手工瓷和灌漿瓷,機器繡和手工繡,帶來的審美體驗是不一樣的,價格也會有很大差距。這是作品和產品的區別,藝術品是很難通過機器量產的,它體現人的創造力、手工的價值。但是,要讓大眾都來享有非遺的產品,讓非遺回到現代人的日常生活,肯定要運用現代化的手段,來擴大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