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 滕思琪 謝陽陽 劉曉敏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新生的社會弱勢群體,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們通過5年來走訪調研十堰市的七縣一市的各個農村留守兒童托管中心以及學校,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當地接受的教育存在一定缺陷,并且因此導致的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生活習慣,學習行為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文章采用訪談法以及調查法旨在指出當下留守兒童在當地學校的教育缺失問題及提出初步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教育
一、留守兒童的基本現狀分析
城市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的標志。城市化進程中,我國將從一個農村化社會轉變為城市化社會,這期間必定有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村遷移至城市,因此農民工在離開故土追求財富的同時,絕大部分會將自己的子女留在家鄉,交給自己的父母或親戚朋友幫忙照看,并讓他們在當地的教育機構接受教育。我們通過對學校、托管中心工作人員進行訪談交流以及對當地留守兒童家庭走訪了解到:許多家庭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孩子由爺爺奶奶或是親戚代為照顧,有些則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孩子由另一方照顧。寒暑假期間,多數孩子會留在家里或被送去托管中心亦或是去到父母工作的地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共有18歲以下兒童27891萬人,其中留守兒童占25%,農村留守兒童占留守兒童總數的比例為87.52%,由此推算,全國留守兒童規模達到6972.75萬人。這一龐大的群體已不容忽視。
二、農村留守兒童在當地學校接受教育的現狀
(一)日常學習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都在當地小學或初中接受教育,然而在當地學校,有些鄉村學校教學質量不高,校風環境不夠純凈,學習氛圍不夠濃厚,導致很多留守兒童產生厭學心理。有一部分留守兒童選擇初中后就出去打工。
(二)日常生活
在農村或鄉鎮學校,初中生大部分寄宿在學校,但小學情況不盡相同,部分小學只允許五、六年級的兒童住宿,有的學校則有從一年級就開始住宿的兒童。而且宿舍環境大多是一間不到20平米的陰冷潮濕的小間,會住上12-20名學生,有的宿舍甚至沒有風扇等基本生活需要工具。據我們訪談了解,對于寢室不聽話的學生,大多數學校配備的有警棍,“不聽話,那就是打嘛”一位老師輕描淡寫的談到。
(三)課余時間以及課余生活
大部分當地學校和當地托管中心很少開展留守兒童興趣培養,在課余生活時間,大部分留守兒童都是在街道,馬路上逗鬧嬉戲或是家里抱著手機電視度過一整天,缺少自主學習意識以及課外知識學習技能。
三、農村留守兒童在當地教育下出現的突出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安全意識
我們的調查問卷顯示,父母雙方都未外出打工比例僅占13%。在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是親戚朋友擔任監護人的情況下,由于疏于安全意識教育,學校對此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之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還沒有形成,所以頻頻出現交通安全、溺水、觸電以及留守女童被猥褻等安全事故,讓人痛心疾首。隊員們在家庭訪談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留守兒童家中的監護人一味的相信學校老師的管教,而學校老師卻同樣相信家中監護人的管教,所以就導致了孩子在家中和學校被管教都不嚴格的怪象。形成了留守兒童另類“放飛自我”的成長模式。
(二)心理健康
有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精神焦慮以及自信心方面和父母都在家的孩子相比,有較大差異。并且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表現得更明顯,例如在課堂上不敢積極回答問題,在和其他同學交流時顯得局促不安,沉默寡言,亦或是在看到別的同學有父母接送時會暗自傷心難過。有數據表明,80%的留守兒童會時常想念自己的父母,67%的孩子從沒有去過或是只去過一兩次父母打工的地方,他們在家中與祖父母溝通很少,和朋友交流更是少言少語。特別是在這個網絡信息發達的社會,短暫的,迅速的,廉價的一種愉悅感會讓選擇和判斷力還沒有完全形成的留守兒童盲目跟從,甚至上癮。
(三)行為規范
由于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家中都是和自己的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對于孩子的管教,他們缺乏管教方法或是忙于生活沒有時間管教,導致一部分留守兒童出現了自私任性,蠻橫霸道,暴力解決問題,小偷小摸等不良行為。甚至有的留守兒童在畢業后成了“三無少年”即不上學、不就業、不做事,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影響一屆又一屆的在校學生。隊員們在家訪中了解到,大多數監護人都是家里的祖父母,文化水平均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運用最多的便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作為理論指導,容易造成留守兒童產生逆反心理,厭家厭學心理,并言傳身教了“暴力就能解決問題”這一行為信息。
四、準對當前突出問題提出的初步解決辦法
“留守”關愛教育,不是“扶差”教育,也不是“同情”教育,在能解決當地就業問題的情況下,當地政府需要大力開發本地特色產業項目,吸引當地農民工就近就業,一來能解決家庭經濟問題,二來能多有時間陪伴孩子。在不能解決當地就業的情況下,當地政府,學校應當積極聯系社會公益組織,大力開展青少年宮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用社會志愿者和社會各界的愛心來填補父母不在帶來的情感缺失,把“留守”教育變成“特色”教育,真真正正做實事。與此同時,學校也要大力提升教育質量,吸引優質教師,凈化校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
參考文獻
[1] 馮建,羅海燕.“留守兒童”教育的再思考[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5,25(02):39-41.
[2] 肖正德.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進展[J].社會科學戰線,2006(01):246-249.
[3] 田景正.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10):13-15.
[4] 段成榮,呂利丹,郭靜,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3,35(03):37-49.
[5] Zhao C, Wang F, Li L, et al. Persistent effects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psychosocial wellbeing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wo Chinese province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J].Lancet,2016,388:S6-S6.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7年湖北省高校實踐育人特色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SJJPD4001。
作者簡介:李治(1998- ),男,湖北醫藥學院第一臨床學院臨床醫學系2015級臨本二班學生;滕思琦(1998-),女,湖北醫藥學院第一臨床學院臨床醫學系2016級藥護麻醉三班學生;謝陽陽(1996- ),女,湖北醫藥學院第一臨床學院臨床醫學系2016級康復一班學生;王楊崟(1997- ),男,湖北醫藥學院第一臨床學院臨床醫學系2016級麻醉一班學生。
通訊作者:劉曉敏(1981- ),女,講師,湖北醫藥學院第一臨床學院,學工辦主任,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