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
【摘要】當前很多民辦高校中存在對主題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教育流于形式、機制僵化、德育效果不佳等一系列問題,致使主題教育建設停滯不前,德育教育的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本文分析了民辦高校主題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現狀,并重點探討了主題教育規范建設和質量提升的策略,以期能提高民辦高校主題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民辦高校 主題教育 系統化 制度化 課程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2-0026-01
近年來,隨著民辦高校辦學水平不斷地進步與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辦高校學生在樂群性、敢為性、興奮性等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但是,在自律性、聰慧性、有恒性等方面與公辦高校的學生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揚長避短,幫助民辦高校學生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主題教育是有效途徑之一。然而,從學生入學開始,學校教育往往以學生的學業發展為主,而忽視了思政教育的價值和作用;學生的觀念中也往往存在成績的高低和品行的優劣劃等號、思政教育沒有學業發展重要、思政教育多是空談沒有實質性作用等誤區。主題教育作為傳統的思政工作在民辦高校中卻常有事倍功半之感。
一、民辦高校主題教育現狀及問題分析
主題教育工作的開展缺乏有效性、針對性。在新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學生,其思想認識、知識水平、價值觀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輔導員應根據青年學生四年成長規律和時代特點,對學生進行主題教育。然而,現實中民辦高校輔導員受隊伍流動性較大等因素的制約,新入職的輔導員很難在短時間內把握思政工作的脈搏和規律,誤把繁雜的事務性工作當成主要工作,對于學生的主題教育方式理解為簡單地上令下達,或者未經系統的指導直接交給班委組織。于是主題教育往往出現開展方式方法單一、內容空洞陳舊,導致青年學生聞“會”生變,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主題教育工作缺乏規范性、系統性管理。民辦高校對于主題教育活動的管理邊界較為模糊,沒有具體的監管措施、沒有明確的要求、沒有整體的規劃,活動的質量全憑輔導員的自我管理實現。因此,現階段主題教育形式主義較為普遍,主題教育的積極作用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
主題教育工作缺乏科學的評價機制。當前民辦高校的輔導員工作考核機制中,主題班會與輔導員考核工作的關聯度并不強,高校的評價機制往往重視的是思政工作者是否“講到”,并未關心學生到底是否“學到”。這就造成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大多是簡單說教、流于形式,不僅使青年學生對思政工作拒之門外,而且無法判斷、檢測該工作的實際效果如何。
二、提升主題教育質量和規范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提升民辦高校主題教育質量,既要立足于思政工作規律,又要立足民辦高校學生每個階段的成長規律,緊緊圍繞總書記提出的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教育教學重點,以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任務,以系統化、制度化、課程化建設為總體要求,致力于在規范化建設和綜合性改革上推陳出新。
1.以系統化為改革思路推進三維立體教育模式
主題教育系統化的構建可以通過年級、學年、德育要素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即根據民辦高校學生特點和各階段德育工作要點形成分層遞進、縱向銜接的年級主題教育序列,同時結合“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德育要素,科學的設計每個月的主題教育的課程內涵和形式,形成主題鮮明、重點突出的主題教育活動學年方案,把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每個階段、每個截點所需要掌握的德育教育目標、重點和形式三維立體式的呈現出來。
2.以課程化為抓手推進主題教育一體化建設
主題教育應作為一門德育課程納入到學生日常教學安排中,高校學工部門可根據三維立體教育體系設計主題教育教學計劃,輔導員根據教學要求,完成教學計劃中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主題教育課程的建設不拘泥輔導員的自我研究自我學習,高校可通過開設精品課程、觀摩學習、聽課反饋、專題研討、集體備課、教材編撰等形式加強課程和師資隊伍建設水平;主題教育課程的地點可不拘泥于教室,可通過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入社會,走入最適合的德育場所,以提高教育質量;主題教育的形式可不拘泥于說教,可通過表演扮演、專題報告、經驗交流、成果匯報、實踐體驗等適合學生特點和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主題班會的效果入腦入心。
3.以制度化為保障推進主題教育規范運行
主題教育課程規范化建設的內在要求需要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監督和控制。
首先,明確課程的歸口管理部門。從課程性質出發,應歸口學工部進行管理。同時,建立主題教育課程教研室,并根據每月的德育主題和任課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方向設置教研小組,各小組通過運用三維立體教育模式進行具體的課程設置,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輔之以聽課、集體備課、經驗交流等形式促進輔導員之間的“教學相長”。其次,堅持教育教學常態化。課程的學分與學時是體現課程設置要求的基本教學管理規定。為了保證主題教育課程建設的規范化,需對主題教育課程設置相應的學分,并堅持學時分配貫穿高等教育全過程的原則,確保大學生在校就讀期間都能夠受到經常和及時的主題教育。最后,建立教學督導和質量評價機制。可建立以督導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為主體的三級評價體系,及時了解和掌握教學中出現的動態問題,并及時進行反饋、矯正和調控;定期約請經驗豐富的專家,對主題教育課程教學活動、各個教學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評價;構建完備的主題教育課程考核評價制度,避免考核的隨意性。
由此,可以促進民辦高校主題教育的規范化管理和質量提升;幫助學生把握意識形態的正確方向、關注當前時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推動和促進民辦高校輔導員個體及團隊的不斷學習、探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處理學生事務的知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高德毅.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質量提升:規范化建設與綜合改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9).
[2]嚴中.高校主題班會課程化建設探究[J].亞太教育, 2016(05).
[3]張銳.主題教育活動的十種常用形式[J].天津教育,2005(4).
[4]鄒耿良.主題教育活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運用[J].龍巖學院,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