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 施風花
【摘要】網絡文化迅猛擴張,優秀傳統文化受到沖擊,當前古詩詞教學未能充分發揮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本文就適應新形勢,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四條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古詩詞 傳統文化
【課題】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語文核心素養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形成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107。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044-01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文化由此乘勢而來、迅猛發展,對人們尤其是更易接受新鮮事物的青少年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被冷落、被漠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維持人與自然、社會和他人和諧共存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網絡文化與其所并生的過分強調個體、個人利益、個人價值和個性表現的極端個人主義的文化傾向,則是令人擔憂的。
國家也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復興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國家戰略。作為基層一線語文教師,守護、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責無旁貸,義不容辭。首要之處,即在守住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古詩文教學,研究優秀傳統文化在古詩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和方法。這既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全面、持續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需要。現就如何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認識到,古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既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又富含中華民族核心思想理念、優秀傳統美德和深厚人文精神。那么,當前應當如何適應新形勢,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呢?
一、挖掘興趣點,把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作為滲透傳統優秀文化的鑰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優秀古典詩詞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音樂之美,講究平仄、押韻,句式規律,使古典詩詞韻律極美,讀之朗朗上口,聽之和諧悅耳,這是最容易吸引和激發人們興趣的地方。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一句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因此,詩詞閱讀教學一定要從讀好開始,讀出感情,讀出味道,則學生自然受到感染,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如何讀好呢?首先是抓好范讀,教師要帶好頭,努力練就過硬的朗讀功夫,當然也可以利用朗誦名家、學生中間的特長生做引領,另外,要與時俱進,采取配樂、錄音等方式增強朗讀效果,運用比賽、點評等方式激發朗讀的興趣。
在熟讀的基礎上,要鼓勵學生多背詩。好的詩歌就和酒一樣,醞釀日久,香味越濃,陶冶心靈的作用就越顯著。古人那些美好的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就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首先教師要率先垂范、身體力行,以豐富的積累和恰當的“炫耀”刺激學生,使他產生羨慕之情;還要教給學生一些背誦的方法和技巧,使他克服畏難情緒;也可以組織學生定期舉行賽詩會,開展“飛花令”游戲,使他體會到成就感、滿足感。
二、深入挖掘語文教材古詩詞板塊內容傳統文化內涵
高中語文教材里的古詩詞都是精心選擇的,每一篇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每一篇古詩詞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因子,把傳統文化知識、文化觀念、文化精神等作為教學的重點之一。例如教學《離騷》(節選)時,重點要理解屈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教學《孔雀東南飛》時,要引導學生了解古代婚姻制度,探究焦、劉婚姻悲劇的根源,理解古人對美好愛情、婚姻的追求,從而形成正確的愛情觀;教學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可以探究古人入世和出世的不同人生態度。
三、利用群文閱讀方式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最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群文閱讀就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深化認識、增強閱讀效果的目的。群文閱讀方式改變了語文教學“課文平行、主題并列、知識無序”的格局,能夠使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凸顯出來,有關主題進一步拓展和提升,閱讀質量進一步提升。教師應該依據文化內涵的關聯性整合教材中的古詩詞篇目,也可補充相關篇目,分類作群文閱讀,使傳統文化學習系統化、深刻化,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傳統文化價值觀,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例如:
(1)人與自然類群文閱讀,引導學生探究古人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念,如《歸園田居》、《飲酒》、《竹里館》;(2)民族精神類群文閱讀,引導學生感悟民族精神的內涵,如《沁園春 長沙》、《采桑子 重陽》、《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3)人生感悟、人生價值觀類群文閱讀,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較為集中地獲得生存、發展、待人、處世方面的啟迪,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如《孔雀東南飛》、《氓》、《長恨歌》。
四、積極進行拓展閱讀,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要讓朗讀古詩詞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愛好,進而增強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涵養傳統文化情懷,光靠每學期某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好在中國古典詩詞尚短小,許多詩詞只有幾十個字,閱讀一首古詩只需要幾分鐘,這就使得讀詩、學詩成為非常方便的事情,教師可以在完成教材規定的古詩詞教學任務基礎上再推薦學生閱讀相關詩詞。例如,學習了杜甫的律詩《登高》后,可以推薦閱讀他的另外兩首杰作《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學習了李商隱的《馬嵬》(其二)后,可以推薦閱讀袁枚的同題詠史懷古詩《馬嵬》。當然,除了結合正在學習的教材詩詞推薦外,也可以根據時令和某些特定情境推薦應時應景的詩詞,例如,立春了,可以推薦關于“立春”的詩詞,清明了可以推薦關于“清明”的詩,母親節了可以推薦關于母親的詩。這樣詩歌就真正走進了生活,生活就真正充滿了詩意,這樣日久天長,傳統文化觀念和精神也就在潛移默化當中形成了。當然,這種拓展閱讀既可以放在課內,也可以放在課外,利用正課前或正課后的幾分鐘進行。
五、成立詩詞愛好者社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詩詞源于生活,只有回歸于生活,融于生活,才能發揮其陶冶情操、滋養心靈的功效。成立朗誦社、創作社、研究會等社團,培養愛好者,擴大影響力,有計劃地舉行詩詞朗誦會、詩詞專題講座 、詩詞大會、古詩詞文藝沙龍、訪古游學等專題活動,搭建交流、展示的平臺,拓寬學習渠道,擴大閱讀面,積極營造學習、研究古典詩詞的良好氛圍。從而讓植根于古詩詞這塊沃土的優秀傳統文化之樹在學生心中茁壯成長,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胡凌.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1):59-60.
[2]王敏.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