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繼祖
【摘要】學科素養是學生在本學科內所具備的基本專業素質,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必然要求。重視培養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具有重要意義,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采取有效途徑,提升初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學會學習。
【關鍵詞】學科素養 重要意義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052-01
學科素養是學生在本學科內所具備的基本專業素質,它體現為學生對該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科技能的訓練,學科經驗的總結,學科品質和態度的形成。近年來,各地對思想品德學科中考進行了深度改革,命題的重要特點就是加強了對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能力的考查,而考查學科能力的背后是對學生學科的素養的鑒別。這些趨勢啟示我們,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加強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培養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重要意義
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必然要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1.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的重要體現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它是一門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學科。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和發展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依賴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它需要教師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能在領會理解課本知識的同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意識,自覺地把這些思想意識付諸于實際行動。人們常說,思想品德狀況不是考出來的,它不僅僅是體現在學生回答問題的試卷上,更重要的是能體現在學生的實際的行動中。只有在平時教學中,加強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培養才能真正體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達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
2.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是檢驗教師專業化水平的重要工具
在平時的工作中,經常聽到這樣的爭論:一些老師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很好教,它不需要具備多高的專業知識,教起來比其它課程要輕松得多,課程內容淺顯易懂,很多知識都是生活經驗的概括,對于課本中的知識內容,學生其實都知道該怎么答,該怎么做。因此這些老師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道德與法治課教與不教,學生學與不學都體現不出太大的差別。這種觀點導致一些學校、教師、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不重視,學校在安排教學工作中,隨意安排其它學科教師擔任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好刀要用在刀刃上”,教學能力強的教師不必浪費在這這些學科上。近年來,我們也看到,很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大量的招聘語數外理化教師,卻鮮見招聘像道德與法治這些小學科的教師,這種現象其實是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偏見,是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誤解,照這樣下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會成為一句空話,“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而與此相反,另一些老師卻持相反意見:他們認為道德與法治課越來越難教了,比其它學科教學還要難,它要求教師具備道德、心理、法律、國情國策等方面知識,牽涉的知識面廣,沒有這些方面的知識,很難勝任,同時更強調聯系時政、社會熱點,更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不再像以前政治教學那樣,老師講一講,學生背一背,就能輕松過關。現在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更需要專業化的教師,需要對課程教學要有更高超的駕馭能力,能否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反映出道德與法治教師專業能力、教學水平。
二、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有效途徑
學生的學科素養的提升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訓練和培養,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呢?筆者認為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對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培養:
1.教師要提升專業知識能力,具備較高的學科素養
俗話說得好: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前提是教師要有較高的學科素養。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新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師,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較高的學科素養,是無法適應當今時代教育教學新形勢的要求,更無從去談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眼里的教師應該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教師的知識越深湛,視野越寬廣,科學素養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僅是一位教師,而更是一位教育者。”①因此,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學科素養,堅持學習,多讀教育理論書籍,在讀書中感悟,讀書中反思,讀書中提高,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拓展自己的教學視野。還要積極鉆研教材、課程標準,準確地把握課程標準,深刻理解教材內容,才能真正做一桶水去倒一碗水,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2.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式
思想指引行為,教學觀念是教學行為的指南,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的改革,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保障。道德與法治教師只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改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才能適應新課程新形勢要求,才能在新課程改革中大有作為。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觀,學生不再只是知識的接收者,更是課堂的主人、參與者,教師也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引領者、啟發者、激勵者。尤其是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轉變角色,改變以前政治教學的老套路、舊方法,切忌教師苦講,學生苦讀的狀況,把課堂還給學生,走進學生生活,研究學生心理特點,實施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充分挖掘學生生活實例,點燃課堂激情,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3.緊扣時政內容,捕捉社會熱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學會生活
道德與法治課不是一門單純傳授知識的學科,而是一門時事性很強的學科,它更強調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需要現實的情景和長期的培養,時政內容、社會熱點具有真實性和時效性的特點,它是培養學生養成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鮮活教材。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積極引入時事熱點,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學科素養。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關心時政新聞,關注社會熱點,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積極尋找時事、熱點與教材知識的最佳結合點,利用時事熱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選取時事熱點案例,組織學生討論,讓時事熱點教育常態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關注社會,適應社會,學會生活。
參考文獻:
[1]胡生文.思想品德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J].教育革新 2008年02期
[2]陳菊香.思想品德課的素質教學[J].教育革新 2010年10期
[3]嚴衛林.提高思想品德作業有效性要過好“七關”[J].遼寧教育 2014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