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摘要】現如今的社會正在大力提倡道德感恩教育,同樣作為祖國花朵的小學生更應該重視道德感恩教育,對小學生實施感恩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還有助于學生為建設和諧美好的社會貢獻出自己一份力量。本文對目前小學生的感恩教育現狀進行總結,并強調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案。
【關鍵詞】感恩教育 小學德育 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065-02
感恩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代表的是對曾經在困境中幫助過自己的人回饋一個感激之情,感恩更是代表了一個人的處事態度、生活哲學以及最基本的道德修養。懂得感恩的人可以在社會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相反不懂得感恩的人會事事受到別人的排擠,導致自己人情寡淡,從而遠離社會的生活圈子[1]。所以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小學道德感恩教育的現狀
關于目前小學的感恩教育大多以陶志瓊學者的觀點為主要基調,其意義在教育者通過一些教學手段和方法,并加以一定的內容教學,使受教育者明白報恩以及感恩,是一種以德報德的教學方法。在現實小學教育中,教育者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教育方法,例如,如果學生年齡較小即可以通過動畫片的形式開展感恩教育相關的活動;如果學生性格比較好動,則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實施小學感恩教育活動。對待小學感恩教育要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切記不可急躁[2]。
2.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2.1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收獲到付出與得到的喜悅;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有責任的去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學著對自己以及他人負責。所以,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是培養學生責任感的有效途徑。學校中多多舉辦感恩教育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來自父母以及老師的關懷和愛護,體會自己身上所承擔的那份期望與責任,大大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因此,對學生的感恩教育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2.2性格的塑造
感恩代表了一個人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向上的決心[3]。由于家長不正確的教育觀導致對孩子的過分溺愛,使孩子缺乏對社會的認識,體會不到社會的艱辛和成功的不易,無法徹底的融入到社會的人際交往當中去。在學校適當的展開感恩教育活動,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目前擁有的一切皆來之不易,對生活對社會感恩,建立一個可以正確面對社會的心態,形成健康積極的性格[4]。因此,學生的感恩教育對學生積極向上的性格塑造具有重大的意義。
3.感恩教育具體實施方案
3.1學校加大對感恩教育的重視度
對待感恩價與這件事,學校應對其有一個嚴肅的態度,并在學校按照年齡的不同對學生實施不同程度的感恩教育活動。每個學期按照規定的時間為學生開展不同系列感恩活動,在增強學生感恩意識的同時,加強學生的感恩行動力。
3.2教師應為學生做好一個學會感恩的榜樣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應將感恩意識也帶進課堂上,將感恩意識不僅融進自己的教學意識里面,同時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感恩,為學生樹立感恩的榜樣。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開展豐富的以感恩為注意的活動,例如感恩父母、感恩祖國、感恩生命、感恩地球、感恩社會、感恩陌生人等等。通過豐富的課外感恩活動課使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感恩觀,并將感恩意識融進到日程生活中。
3.3利用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校園的文化活動包括:黑板報、手抄報、國旗下講話、廣播,通過這四種方式大力宣傳感恩,例如舉辦感恩手抄報比賽;對感恩這一主題進行國旗下演講。班級里面由老師進行組織感恩教育性質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從寫感恩日記開始,逐漸養成感恩的好習慣,教育學生使用最恰當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從各個方面為學生創造感恩的氛圍,將感恩教育徹底的滲透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3.4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成長環境
家庭是學生培養感恩教育的重要環境之一,家庭環境是否和諧以及家庭成員之間是否友好直接影響了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所以家長們在家中需要維持好家庭的環境,成員之間互相尊重理解。家長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要獎懲分明 不可以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在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時,讓孩子也學會去愛別人。
4.結束語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將感恩教育與小學德育結合在一起,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實現對學生人生意義的指導教學。在小學組織開展感恩教育活動是尤為必要的,可以促進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形成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這時一個長久性的工作,需要學校和老師不斷地為之付出努力。
參考文獻:
[1]張正江.試論道德教育的革命性轉變——從愛心與感恩教育談起[J].教育科學研究, 2017(10):71-75.
[2]武國劍,朱玲利.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的理路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7(07):114-117.
[3]戴觀波.道德教育中的社會工作介入價值及途徑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8(11)103-126.
[4]張帥.馬卡連柯集體教育模式對中小學德育的啟示[J].教學與管理, 2017(2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