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和軍
【摘要】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學生語文學得怎樣,作文可以作為衡量的重要尺度。然而,不少學生寫作時,或苦于文思枯竭,或寫作的內容膚淺,或強拉硬塞湊些寫慣寫熟的材料。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究拓展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寫作素材 拓展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072-01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學生語文學得怎樣,作文可以作為衡量的重要尺度。然而,不少學生寫作時,或苦于文思枯竭,無從下筆;或寫作的內容膚淺,該寫的地方展不開,或強拉硬塞湊些寫慣寫熟的材料,甚至以空話套話來搪塞,勉強湊合成篇。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首先要有東西寫,學生的文思暢通了,有了內容,寫起作文就比較容易了。教師指導作文時,也常常要求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見聞感受,心得體會,學生也總是有的。然而,當他們寫作時,往往理不清頭緒,不能形成寫作題材。因此,解決學生寫作題材的問題,研究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就顯得十分的重要。下面結合自己教學的實踐,試談幾點看法。
一、指導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學會從平凡的小事中提煉寫作題材。
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勤于觀察、善于觀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明確觀察的重要性,養成隨時注意觀察和思考的習慣。法國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課》中,從某小鎮一所學校的一堂課的細小事件中,成功地表現了當時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愛國主義。蕭乾在《棗核》中,以小小的棗核為線索,從一位美籍華人朋友領“我”踏訪后花園的小事,寫出了海外游子對故鄉的深切思戀之情。實踐證明,豐富的寫作題材,是靠觀察和思考得來的。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平凡的日常生活時,可以向學生提出不同的觀察范圍、對象、方法和要求等。如有的要求觀察整體,有的要求觀察局部;有的觀察過程,有的觀察細節;有的從表面觀察其實質;有的抓住一點觀察其發展變化。如擬出《在運動場上》為題,就可以啟發學生觀察拔河比賽,寫齊心協力的精神;觀察賽跑,寫速度和意識;觀察跳木馬,表現勇敢或怯懦的個性。要求學生寫作時不僅要有過程、場面、細節,還要有人物的神態、對話、心理活動,以至觀眾的反應,自然景色的襯托等。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便學會從習以為常的平凡事情中,尋找出寫作的好題材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也就大大調動起來。
二、指導學生學會分析綜合、概括歸納,把生活體驗化為寫作題材。
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寫文章要對生活素材加以分析、概括歸納。生活中,學生是有不少體驗的,有他熟悉的人物、熟悉的事情,有自己愛好向往的天地,也有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但他們缺少分析綜合、概括歸納的能力。對此,教師應根據命題的需要,指導學生思考,把各種各樣的印象,體驗經過一番回憶,找出最有感受的東西,并對它的含義和價值加以認識和整理,使本來模糊的清晰起來,零散的變為系統的,把這些材料提取連綴起來,形成寫作題材。如寫《改革的春風吹綠了家鄉的山山水水》這樣的命題,可以引導學生從廣泛的田野,美麗的小溪等自然環境寫起;也可以從一條街道的變遷,一所學校的新貌,一個家庭的變化寫起。總之,要引導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然后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歸納,選取最熟悉,最生動的材料來寫。這樣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便會逐步加深,思路便開闊了,發現、提煉題材的能力也就加強了。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積極開展聯想,豐富寫作題材。
古人云:“詩人感物,聯類不窮”。寫作是最需要想象和聯想。如以《三月禮贊》為題,看到“三月”,自然聯想到“文明禮貌月”,從而聯想到“新人新事、新風尚”,進而從空間橫向展開,從班級擴展到學校、社會,然后圍繞“爭當文明人,搶做文明事,蔚成文明風”的線索尋覓事例。還可以從看到今日校園學雷鋒、趕先進的可喜新風,想到昔日社會風氣敗壞的情景等等。
作文,是學生閱讀能力與表達能力的綜合反映。訓練學生的想象力,教師應立足課文提供的材料,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如對小說和散文之類的課文,教師要重視生動的描述,用感情充沛的朗讀去感染學生。因為,好的朗讀就是對課文的最好解釋。成功的朗讀,可以使課文的內容形象地立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把學生帶入作品的意境中,使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去見其人、聞見聲、臨其境。
在寫作訓練中,可先從模仿想象做起,逐漸過渡到創造想象。如學了《白楊禮贊》,讓學生寫以(《小草的精神》這樣的命題,學習作者想象和聯想的運用;講解《孔乙己》之后,寫《孔乙己中舉榮歸故里》的改寫題。這樣學生既有范文為楷模,又可盡情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想象。通過這樣的練習,他們便逐步懂得了為文運思,浮想聯翩,文意開拓,題材便逐漸豐富了。
四、結合寫作技巧訓練,啟發學生擴大選材范圍。
生活是海洋。它千姿百態,千變萬幻,呈現在每個人的面前。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開拓思路的同時,還應該積極運用自己的指導藝術為學生創造一個契機,提供一種情境,為學生打開生活體驗儲備的閘門,使其記憶想象之門大開,把其平時積累的知識儲備充分調動起來。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和想象力,又認真訓練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寫作的表達方法,按照生活邏輯運用寫作的程序,抽象的可化為具體的;正面的可引出反面的;靜止的可演化為動態的;由人的動作到精神外貌,由心理活動到性格語言,推前可探究事情的緣由,向后可引出必然的結果;恰當之處,添上幾筆由衷的抒情;揭示主題,加上幾句精彩的議論,等等。形式為內容服務。學生熟練掌握了種種寫作技巧,就能根據感情表達的需要,寫出文質兼優的文章來。
誠然,學生的寫作能力需要有一個培養的過程,但只要教師能隨時結合學生的作文訓練并加以具體指導和總結,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思考、分析綜合、概括歸納,把生活體驗化為寫作題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積極開展聯想,運用寫作技巧,擴大選材范圍,就能使學生逐漸從寫不出的“苦”中,解脫出來,作起文來“有米下鍋”而不再“難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