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懿
【摘要】該研究探討以移動輔助語言學習(MALL)對英語語音教學的效果與作用,通過一學期對66名在校本科英語專業學生的實證性研究,表明引入以微信為平臺的移動輔助語言學習對學生的音素、強讀弱讀、連讀、節奏有明顯促進作用,總體對學生的語音能力有積極的輔助作用。
【關鍵詞】MALL(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移動輔助語言學習 英語語音教學
【基金項目】惠州學院教研教改課題《英語語音》課程優化與改革(912060043)。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088-02
一、引言
英語語音教學是我國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是中小學在英語課程中的語音教學,還是大學本科英語專業開設的《英語語音》課程,都表明語音是一項既基礎又重要的教學項目。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由于語音課程的特殊性,學生的課后練習與作業難以監督,學生的進步也無法系統地衡量,導致英語語音的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需要進行課程的改革與探索。
移動輔助語言學習(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以下簡稱為MALL),也稱為移動語言學習,是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形式的延伸與發展,移動輔助語言學習是一種通過手持設備進行隨時隨地的一種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習方式(Kakulska-Hulme & Shield, 2008)[1],即結合智能手機,讓學習者免受時空的局限、自主地學習語言。同時,由于移動技術的“社會交互性、個性化、泛在性、便攜性”(馬俊波,2007)[2],可以將其引入課程教學,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實行新的學習與監督模式。專門的手機學習工具難以開發與設計,使用微信作為教學輔助工具,是合理的選擇。
為了促進學習者英語語音能力的提高,并且作為英語語音課程的輔助課外學習,要考查的是:移動語言學習是否能夠有效提升學習者英語語音能力?
二、MALL與以微信為平臺的MALL
國外探討MALL的研究主要分為討論手機作為MALL工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和研究MALL在具體課程或語言技能中的作用。國內MALL研究集中在教學應用,康建東、史順良和牛妍(2015)[3]使用APP技術,對108名學生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移動語言學習對他們的寫作、閱讀和聽力有明顯促進作用。徐賀兵(2015)[4]基于微信,利用移動語言學習的模式,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證明了移動語言學習能夠有效促進英語詞匯的學習。
現代社會電子化程度已經非常普及,大學生幾乎都使用智能手機,并且還有如iPad等其他電子移動設備。使用微信作為MALL的平臺,幫助課堂外語音課程的學習,具有極高的可行性。
圖1 引入MALL的教學模式 圖2 傳統語音教學模式
從圖1可以看出,引入以微信微平臺的MALL模式是一個交互的循環狀,而非圖2中自上而下的傳統課堂教學。圖1中的教與學主要有兩個場所,一個為傳統的教室中、每周有2個的教學課時量;下課后,教與學的過程轉移至微信群中,具體教學過程為:(1)課堂中:①教師教授新課,②學生練習,③教師抽選學生展示練習成果,④教師評價反饋;(2)微信中:學生提問、教師解答(自發自愿),教師“廣播”,結合本周教學內容發送語音信息,學生按要求在一周內將模仿的語音作業以語音信息發至微信群,④教師聽取1/3的學生的語音作業,⑤教師反饋,先一一評價聽取學生作品,隨后會總結評價,并指定3名模范學生作品以便其他學生學習。
相比之下,圖2的傳統語音教學模式則把檢查學生語音作業與反饋都安排在課堂中,因此教學過程如下:①全體學生閱讀語音作業,②教師錄音,教師隨機選取3名同學,播放錄音,并評價反饋,③教師教授新課,④學生練習,⑤教師抽選學生展示練習成果,⑥教師一一評價反饋。可以看出,步驟④⑤⑥就是圖1中的全部過程,即在同樣的教學課時中,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學活動更多,時間更緊,相對講授新課的時間少。因此,引入新模式后,能幫助教師在課外檢查與反饋學生作業,保證新課教學質量。
三、實證研究
學習任務:英語語音的學習除了基本理論知識外,更重要的在于實際發音中音段與超音段是否準確、流利、達到溝通目的。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們將測試方式限定為口試,具體有五個方面的考察項目:音素、強讀弱讀、連讀、節奏、音調。
受試 63名學生參加了調查研究,其中惠州某學院1班作為實驗班,共33人,2班作為對照班,共30人。
設計方案與總體調查思路:進行實驗階段,歷時12周。在教學第一周,分別對兩班進行前測,兩者無顯著不同。口試從課程目標出發,分別考查學生的音素、連讀、強讀弱讀、節奏、音調等方面語音能力。針對學習任務監督與反饋的環節,研究設計了以為微信為平臺的MALL,在每周2個學時的課堂教學之外,主要使用微信群作為媒介,進行輔助教學活動,具體為(1)周一至周五:A.問答,學生提出疑問,教師解答,以文字信息為主;B.教師發言,教師就該周學習內容,發送語音信息,輔以文字信息或圖片,告知學生語音信息中朗讀的音素與單詞;(2)周六至周日:A.學生提交作業,以語音信息的形式,具體為一段3分鐘左右音頻的模仿(篇章取自課程教材王桂珍.《英語語音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B.教師反饋,教師在聆聽了每個學生的語音信息后,以文字信息的形式,評講每位學生表現,其中包括總體評分,優、缺點,最后會總結全體同學表現,指出共同的特點。
調查工具:研究以微信為平臺,創建了以教師與實驗班同學為組員的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實名制。在非授課時間,教師在微信群中發送語音信息,也補充圖文信息;周末要求學生以語音信息方式發送語音作業,錄音文稿出自《英語語音教程》[5],隨即教師在微信群中進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