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操作材料是幼兒數學活動中的媒介和支架,是幼兒獲得知識、提高能力、解決問題的載體,教師選擇、提供的操作材料要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引導活動進程,完成教學目標,促進幼兒發展,能為實現該節教學活動的目標起關鍵性作用。
【關鍵詞】幼兒 數學 操作材料
【基金項目】此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幼兒園班級數學操作材料的使用與開發研究,立項編號GS[2018]GHB1326。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112-01
一、數學活動中操作材料選擇的問題
(一)材料提供目的性不明確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以數學活動本身的設計為主,有時會忽視操作過程,導致目的性不夠明確,如每個環節呈現說明類型的操作材料,提供給幼兒的材料要達成哪條目標等。
(二)材料單一,層次不清
許多教師過度依賴教參,為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都一樣,沒有難易之分,或材料不同但性質一樣。如:在中班數學《5以內的點數》中,教師提供“好吃的糖果”“送蘋果”等不同的材料,這些操作材料雖然外觀不同,實際性質卻一樣,即根據點數配置對應的物品,讓幼兒掌握5以內點數。
(三)材料操作性不強
為增加趣味性,教師有時花大工夫還原真實場景中的材料,因此導致操作性不強。如:大班數學《去超市購物》,教師提供了實物貨架和貨物讓幼兒模擬操作,目的是復習6以內加法運算,同時體驗購物樂趣。但活動中發現,幼兒缺乏實際經驗,操作性不強。
二、如何為幼兒提供適宜、有效的操作材料
教師選擇、提供的操作材料要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引導活動進程,促進幼兒發展,具體來說應具有生活性、目標性、結構性、開放性、嚴謹性、層次性、變通性和生成性。以下以各年齡班數學活動為例,談一談如何為幼兒提供適宜有效的操作材料。
(一)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應具有目標性和生活性
數學操作中提供的材料,在數量、種類上要適宜,有助于完成預設的活動的目標。材料過多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干擾學習,材料過少無法滿足幼兒的學習需要,降低教學和學習的有效性。以大班數學活動《鋪地板》為例,教師提供了兩種圖形操作卡,一種是紙質的,便于幼兒自主探究不同圖形的結構特征,初步體驗圖形的轉換關系;另一種是地墊泡沫,便于幼兒合作探究,進一步體驗、驗證圖形的轉換關系。
以生活或生活情景為素材設計的數學操作活動,能幫助幼兒加強實際經驗。從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該年齡段幼兒已初步了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結構特點,但對圖形之間的轉換還缺乏經驗。以中班數學活動《拼拼樂》為例,提供邊長有相互關系的三種圖形,便于幼兒掌握三種圖形的相互轉化關系,使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同化和順應達到平衡,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二)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應具有嚴謹性和層次性
在大班數學活動《鋪地板》中,用不同形狀圖形鋪地板,形狀是主要變量,排出顏色、質地等無關變量的干擾。在活動中給幼兒提供的紙板操作卡和泡沫地墊圖形都是同色的,目的是防止顏色對幼兒選取圖形產生干擾。這是因為數學操作活動中提供的材料要有嚴謹性。幼兒積累一定經驗之后,可以逐步增加難度,豐富活動層次,如添加顏色、質地等干擾因素,提高拼圖難度,讓幼兒在熟練掌握圖形特點的基礎上,加深對圖形間相互關系。
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和學習方式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在操作活動中要注意材料的層次性,在難易程度、操作規則等方面多一些變化,以滿足不同幼兒的學習需要。在中班操作活動《拼拼樂》中,教師為每位幼兒都提供了三種圖形的操作卡,有的幼兒能順利拼擺,有的幼兒則需要教師或同伴的幫助。在接下來的分組完成任務環節,不同能力發展水平的幼兒會選取適合自己的圖形,強弱合作,達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三)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應具有適度結構性和開放性
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幼兒參與數學操作活動的主要目標。操作材料具有結構性和開放性才能夠有效輔助教學。材料的結構性過高容易限制幼兒的想象和操作;材料過于開放容易使操作流于形式,不易達成學習目標。
在小班數學活動《小建筑師》中,教師給幼兒提供的數學材料具有適度開放性,既讓幼兒在操作學習中獲得經驗和知識,又不限制幼兒的操作思路。每名幼兒都按自己的設計搭建,都是積極的建構者,學習者。
(四)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應具有生成性和變通性
教師要對教學目標、內容做到胸有成竹,把操作材料看成實現目標的手段和方法,課堂活動是充滿預設與動態生成的辯證統一,適宜有效的數學操作材料不僅能完成教師原定的教學目標,還可能生成新的教學內容。對幼兒發現的新的數學現象,教師要及時抓住幼兒思維的火花,幫助幼兒觀察、理解,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教師每次活動準備材料,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所以應充分挖掘材料的價值,探索材料的不同用途,做到“一物多用”。以上所舉案例中,在集體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將使用過的圖形操作卡投放區角,再增加顏色、大小、質地等變量,讓幼兒繼續拼擺;也可以投放到美工區進行粘貼、制作活動,盡量讓材料“處處可用”。
參考文獻:
[1]殷星明,何登敏,譚帥敏.幼兒數學操作性學習材料的選擇初探[J].當代學前教育,2013(02):25-26.
[2]顧葉萍.論幼兒數學操作性學習活動的認知特點及指導策略[J].成才之路,2018(16):69.
[3]茹彩霞.在數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的操作能力[J].學周刊,2017(28):170-171.
作者簡介:
李彩霞(1971年9月-),漢族,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學前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