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118-02
應用題是數學問題的主要組成部分,小學高年級有的應用題比較復雜,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有一些應用題,內容比較復雜,解答比較麻煩,且都沒有一個特定的方法。在教學應用題時,教師通常要求學生認真審題,弄清條件和問題,必要時借助線段圖分析題意。但有些應用題如果按照一般的方法思考,有時難以理清數量之間的種種關系,往往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走到“死胡同”,這時要考慮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巧妙運用“轉化法”。會使思路“豁然開朗”,問題迎刃而解。轉化法就是把某一個數學問題,通過條件、問題、思路、方法的轉換,使復雜的應用題變得簡單,學生陌生的解題思路成為熟悉的方法,學生容易學,應用靈活自如。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從四個方面介紹這種做法。
一、抓住等量關系——轉化關鍵條件
已知條件是解答應用題的依據,有些應用題的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不能建立直接聯系,要教給學生抓住等量關系,轉化關鍵條件,溝通條件與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發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
例如“甲、乙兩人去書店買書,共帶去63元,甲用去自己錢的75%。乙用去自己錢的 ,兩人剩下錢數正好相等。甲、乙兩人原來各帶去多少元?”分析:把“兩人剩下錢數正好相等”這個條件轉化成甲、乙兩人原來的錢數比。(1)甲、乙兩人原來錢數的比是:甲的錢數×(1-75%)=乙的錢數×(1- )。即甲的錢數∶乙的錢數=(1- )(1-75%)= ∶25%=4∶5。(2)甲原來帶去的錢數為:63× =63× =28(元)。(3)乙原來帶去的錢數為:63× =63× =35(元)。
二、挖掘隱性問題——轉化顯性問題
問題的轉化就是把原來問題轉化成為與之有關的新問題,先解決新的問題后,再找到原來問題的答案。
例如“完成一項工程,甲單獨干要用20天,乙單獨干要用30天。現在由他們兩人合干,甲在施工中途外出幾天,所以他們完成這項工程一共用了15天。甲外出了幾天?”分析:題目要求“甲外出了幾天”,問題和已知條件沒有直接聯系,不好解決,如果將問題轉化為“甲實際干了多少天?”然后由此算出甲外出的天數,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為乙在中途沒有請假,他15天所完成的工作量為: ×15= ,剩下的則為甲完成的工作量:1- = 。甲完成這“ ”工作量的天數(即甲的實際工作天數)為: ÷ =10(天)。他請假的天數為:15-10=5(天),也就是他外出的天數。
三、運用已有知識——轉化解題思路
在應用題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一再強調要求所問的問題,必須知道什么,然后解答。但有些應用題是無法得到解答問題的直接條件,這時學生就陷入了僵局。只要我們轉化解題思路,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例如:“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的最長邊是12厘米,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分析:按照一般的思路,計算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必須知道這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長度,但就本題來看,這兩個條件都是無法知道的,解題陷入了“山窮水復疑無路”的境地。這時我們就應該轉化解題思路。可以這樣思考:將這樣4個完全一樣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正方形,使正方形的邊長為12厘米,那么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2×12=144(平方厘米),因而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就是:144÷4=26(平方厘米)。這種“由外及里”的策略,達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尋找不同途徑——轉化解題方法
應用題的內容是千變萬化的,在教學實踐中應該訓練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做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還可以張揚學生的個性。
例如“飼養小組養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數是白兔的 。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學生通過分析、思考,可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①用和倍問題的方法解答:白兔只數是:18÷(1+ )=18× =15(只),黑兔只數是:18-15=3(只);②用歸一問題的方法解答:白兔只數是:18÷(1+5)×5=15(只),黑兔只數是:18÷(1+5)=3(只);③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白兔只數是:18× =18× =15(只),黑兔只數是:18× =18× =3(只);④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a.設白兔的只數有X只,X× =18-X或(1+ )×X=18;b.設黑兔有X只,X÷ +X=18或18-X÷ =X或X÷ =18-X。
總而言之,轉化法是解決有些稍復雜應用題的一種獨特、新穎的方法。它可以獨辟蹊徑,疏通學生的思維障礙,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張揚學生的個性,是解決數學應用題的一把鑰匙。運用轉化法解答較復雜的應用題,可以助教師一臂之力,是教師真正成為數學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邱景明.《算術應用題解析》,甘肅教育出版社,1994.7
[2]劉生芝,賀艮才.《小學數學應用題大全》,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6
[3]曾慶安.《小學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解題方法大全》,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