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權 張興鼎
【課題】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7]GHB1426。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122-02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是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目的的主要途徑,是在數學教師指導下使學生自覺、積極地掌握系統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提高覺悟的活動。新課程理念下把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各環節上應不斷滲入學法指導,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不斷提高課堂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巧設情境,使學生愿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情境的創設關鍵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導入新課,形成問題。問題可由教師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加之,小學生有著好奇、好勝心理和活潑好動的特點。恰當的創造情景是學生積極思考,質疑、發表見解、掌握知識的催化劑。但是,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不但能對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里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學習熱情激發起來,萌發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課前開展“我是小靈通”調查活動,走向社會了解人民幣的有關知識,并從家長那里找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進行認識。通過活動,學生對人民幣的面值、顏色、圖案、版別、防偽標志等方面有了感性認識。
二、誘思導學,使學生樂學
課堂教學時,要體現“兩主”作用,我們可用適當的手段對學生思路進行引導。但為了社會全體學生的主體性更充分發揮,心理潛能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我們沒必要“發”(把知識點直接加以解脫),而是誘導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自學。利用“誘思導學”為后面的教學過程做好鋪墊,學生整個認知系統被激活,并高速運轉起來,就由最初的興趣萌芽狀態進入了主動探索理解新知識階段。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先提出“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探索問題,學生思維就集中在面積上,再利用小組探討、觀察等教學手段,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在“形變而面積不變”上,讓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從而讓學生自主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始終是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學生一直處于主動學習地位,體現了教育教學的價值,實現了有效教學。
三、通過設疑、激疑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維活動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完善自己的想法,進而達到學習消化的目的。如:在教學完“自然數”后,學生立即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最小的自然數是0,是否有最大的自然數?”小組討論,同學們各抒已見,有的學生說書中沒有講到;有的學生說肯定有,現在我們還沒學到……課堂氣氛高漲,學生積極參與。通過異常激烈的爭執,全班學生對這一問題有了確切的答案,在發言時,學生很積極,很踴躍。
四、引導評價,使學生會學
在課堂教學時,我們必須改變教師獨家評價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過程,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自我評價,最大限度地把評價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上的優點和缺點作自我評價、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根據學生討論交流情況不失時機,準確又簡煉的就學生的發言質量進行引導評價。評價時,我們應重于肯定、鼓勵、引導。學生對知識理解更深入,成功接納新知識,起到內化知識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加法算式:5+5+5+5+4相加時,要求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結果大部分學生作出(1)5×4+4;(2)5×5-1,出乎我意料的一個同學卻是做6×4。我熱情表揚他大膽創新,同學們馬上反對。這樣同學不知不覺地參與辯論。此時全班的同學學習熱情及課堂氣氛熱烈活躍。我適時引導學生評價這幾個算式,哪個算式是正確的?哪個最簡便?這樣,學生在民主和諧氣氛中,學生心理壓力得到減輕,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個性和特長都得到有效地發展,創造性思維得到較全面的發展,從而積極主動學習數學知識,還能善于應用已學的知識進行解題,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獨立性。
五、分層訓練,使學生善學
在學生獲取一定感性認識基礎上,我們還應引導學生自己展開思維加工,才能將認識由具體、簡單上升為抽象、復雜。應對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指導;對中等生指導他們鞏固新學新知以后,嘗試思考與解決稍深的學習問題;對于學困生則指導他們進一步理解與鞏固所學新知中最基本的部分;對于優等生,應指導他們在掌握新知的基礎上,解決綜合性更強、條件更復雜、難度更大的學習問題,提高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切實考慮到各層次學生的可接受性,不同層次布置不同的作業。作業分為必做題、選做題、思考題三類,同時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情”有彈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