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香
◆摘 要:由于各種先天或是后天的因素,社會上部分兒童智力明顯低于正常水品,這些兒童被人們稱為智力障礙兒童,通俗的講也就是智障兒童。經研究證明,對智障兒童學習生活習慣的培養,對智障兒童生活質量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智障兒童;學習;生活;培養
智障兒童的智商往往在七十或七十以下,在日常生活中的溝通、自我照顧、社交、工作等方面發展有明顯困難。及早地重視智障兒童的教育,對他們的發展十分重要,盡可能培養智障兒童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智障兒童的生活質量。為智障兒童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提出想法與對策,應當引起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1培養智障兒童的學習動機
兒童心理學認為,社會生活環境和教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對于正常兒童尚且是如此,對于智障兒童來說,社會生活環境和教育對他們的影響更為重大也更為明顯。要想讓智障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首先需要培養智障兒童的學習動機。習慣養成第一步,需要教師為智障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尤其是心理環境,在良好的心里環境下,智障兒童的潛能往往可以被最大化地激發出來。老師可以調動智障兒童的興趣,根據實際情況,教授智障兒童一些易于接受的知識,從而培養他們對一些未知事物產生興趣以及學習的動機。
2循序漸進鍛煉智障兒童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與他人之間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而智障兒童更是在其性格、特點、缺陷上表現出很大的不同。老師應當對癥下藥,結合對智障兒童的觀察和對其家庭情況的了解而采取合適的方式指導學生。比如,有的智障兒童不擅長照顧自己,沒有清潔自己的意識與習慣,那么老師可以在下課之后領著他去洗手間,自己洗手之后再為智障兒童也洗手,讓他意識到這個動作是應該的,這樣的方式可以最直觀地對智障兒童的心理產生影響。如果只有這么一次,具有智力障礙的兒童不一定會記住這件事情,當然也就不會有什么進步,更別說行為習慣的養成,這時就需要利用反復性原則,老師反復地待學生去洗手,久而久之,智障兒童也會有下意識的去洗手的現象了。
3培養智障兒童自信心
在老師循序漸進的鍛煉下,得以有效地糾正智障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這不僅需要系統的鍛煉方法,更需要老師的耐心。為了培養智障兒童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老師需要對智障兒童進行品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矯正,在這個過程中,要求老師按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方式做到專業、嚴謹,對智障兒童多采用正面教育,有愛心、有耐心、有恒心,一旦發現智障兒童有所進步,哪怕只是微小的一丁點,也要多多表揚、鼓勵。很明顯,當一個人情緒高漲愉悅時,他的效果將會是最好的,比如,一名智障兒童在課堂上一言不發,保持沉默,表現得非常自卑,老師可以與這名智障兒童主動交流,一開始可以嘗試較為簡單的問話,并且對他表示認可以及鼓勵。長此以往,在老師不斷地指引啟發下,成功感的不斷強化下,這名學生也會變得積極活潑起來。
4老師與家長相互配合
智障兒童的教育任重而道遠,要想培養智障兒童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僅僅靠老師在學校的引導與教育是絕對無法實現的。對于智障兒童來說,在家里的時間要比在學校的時間多出很多來,為了老師在學校中教授孩子的東西能夠得以保存下來不被丟之腦后,家長非常有必要配合教師做到統一標準。如果家長不按照老師的標準來要求智障兒童,這對智障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更會是孩子思想產生混亂,之前所做的努力也將會全部白費。只有家長與老師雙管齊下,為同一個目標也就是培養智障兒童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才能夠有效果。
5總結
要想完成一件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對智障兒童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這件事上,更是需要教師以及家長堅持不懈的努力。每一個智障兒童都是折翼的天使,他們比起正常孩子來感知覺遲鈍而緩慢,這不是任何一種疾病,卻是孩子們永久的缺陷,為了讓他們有基本的獨立工作及照顧自己的能力,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更好地生存下去,家長還有特殊教育工作者們只能竭盡全力去培養他們,讓他們擁有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他們的生命盡到自己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李芳茹.對智障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關愛明天,2015,(8):141-142.
[2]李明.智障兒童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策略芻探[J].成才之路,2019,(12):97.
[3]滕麗欣.如何對智障學生進行養成教育[J].吉林教育,2018,000(003):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