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維
摘? 要:文章針對產后骨盆底肌恢復訓練的必要性進行分析。產后康復訓練能夠降低產婦產后各類疾病發生率,保持產婦健康,對其產后生活質量的提升也能夠產生重要影響。根據產后產婦骨盆底肌恢復的需求、產婦的身心特點等,提出科學的骨盆底肌恢復訓練的運動方案。在科學且有效的訓練方式下,早期恢復產婦的骨盆底肌功能狀態,改善產婦的生活質量,發揮康復訓練的價值。
關鍵詞:產后骨盆底肌恢復訓練? 運動鍛煉? 產婦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7(a)-0063-02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持續提升,產婦產后恢復的意識持續增長。相較于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當前我國產婦產后骨盆底肌恢復訓練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差,相關運動方案及運動技巧掌握不足。產后女性群體較為特殊,其運動產后恢復需要結合身體狀態科學展開,不能盲目展開運動鍛煉,以免適得其反。文章將根據產后骨盆底肌恢復訓練的價值及方式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相關研究活動帶來一定參考價值。
1? 產后骨盆底肌恢復訓練的必要性分析
產后骨盆底肌恢復訓練,能夠避免產后疾病發生,提升產婦生活質量,對女性產后生活質量的提升能夠產生重要影響。
1.1 避免產后疾病發生
很多人對骨盆底肌處于陌生狀態下,作為女性重要的肌肉,主要可以劃分為深層與淺層,保持人體正常的排尿、排便等生理活動,對其生殖能力、身體狀態等能夠產生重要影響[1]。在骨盆底肌發生功能紊亂的情況下,則會誘發壓力性尿失禁、女性的子宮脫垂、陰道松弛等疾病。
女性尿路通道多比男性短,在肌肉肌肉不足的情況下,則會致使尿液頻繁留出[2]。產后產婦骨盆底肌的科學訓練,能夠降低產婦各類不良疾病發生率,使產婦產后機體狀態能夠早期得到恢復,影響價值突出。
1.2 提升產婦生活質量
骨盆底肌作為骨盆底部的肌肉,對女性生活也能夠產生重要影響。整個孕期均依靠骨盆底肌維持日益增長的胎兒重量,產后不僅僅需要關注新生兒的健康狀態,且還需要關注產婦的身體恢復情況[3]。在科學鍛煉的方式下,使產婦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對其產后生活質量的提升能夠產生重要影響,發揮科學管理的作用。
2? 產后骨盆底肌恢復訓練的運動方案
產后骨盆底肌恢復訓練中,可以通過關注產婦身心變化特點,實施產后運動能力檢測;合理制定產后運動計劃,循序漸進展開恢復訓練等方式,為產婦產后生活質量的快速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2.1 關注產婦身心變化特點,實施產后運動能力檢測
產后女性因為運氣松弛素的分泌,身體各個位置肌肉和骨骼會受到影響,體態相對較為松弛[4]。加之產婦產后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腫癥狀,孕期脂肪堆積,體重較高且行動不便,對產婦身心狀態會帶來較大影響[5]。產婦產后激素水平快速降低,易于產生產后抑郁、焦躁等心理狀態,在未得到有效疏導及調節的情況下,會致使產后抑郁癥的發生。
產后骨盆底肌恢復訓練之前,需要對產婦身心狀態進行觀察,實施產后運動能力的檢測。結合具體情況制定運動方案,對女性身體健康狀態予以分析[6]。運動訓練中,需要積極與其交流,詢問產婦的感受。產后便可以開展盆底肌功能訓練,體位選擇平臥位,雙腿屈曲微微分開。指導產婦深呼吸,吸氣時放松,且維持6~8s;在呼氣時則收緊,通過反復鍛煉的方式,使產婦能夠掌握簡單的訓練方式。
2.2 合理制定產后運動計劃,循序漸進展開恢復訓練
骨盆底肌對女性健康影響較大,在胎兒經過產道期間,會對產婦骨盆底肌肌肉產生較大影響,產后盆底肌功能受損的問題時有發生?,F代產后女性較為重視身體鍛煉,科學的產后運動訓練方案對其孕后身體狀態的早期恢復能夠產生重要影響。順產產婦在分娩后24h可以實施遠端關節的訓練,剖宮產產婦則多在產后1~2周實施遠端關節的活動和肌肉的鍛煉。在產后康復訓練期間,需要合理制定產后運動計劃,堅持循序漸進的思想,將多樣性的訓練方案引入其中,具體的訓練方式如下。
2.2.1 吹蠟燭式呼吸訓練法
吹蠟燭式呼吸訓練法即為指導產后用鼻子吸氣,嘴巴呼氣。在呼氣期間,腹部發力收緊,想象自己在吹蠟燭。通常產后的產婦腹部肌肉較為松弛,肌肉訓練的的效果不佳,則會影響其生活狀態。在實施訓練的過程中,可以指導產婦將手放在腹部位置,感受自身腹部發力呼吸的感覺,發揮科學訓練的價值。
針對于剛剛分娩完的產婦而言,這種訓練方式較為合理,通常每組在5~7次之間,每次可以實施2組訓練,也可以結合產婦狀態適當增加或者減少運動量。
2.2.2 骨盆運動訓練法
骨盆運動訓練中,指導產婦保持骨盆后傾,骨盆處于中立位狀態下,骨盆上部向后,臀部夾緊,腹部處于收緊的狀態下。
在實施動作訓練期間,可以聯合使用開關燈呼吸法,手放在髖關節,骨盆后傾的同時,需要收緊盆底肌。具體而言需要結合產婦狀態實施鍛煉指導,針對于剛剛分娩完成的產婦而言,可以選擇仰臥位,后期則可以通過站姿進行訓練。通常情況下每組在6-8次或者9-12次范圍內,根據產婦具體情況適當選擇訓練次數,每次2組。
骨盆時鐘訓練法,即為將患者骨盆劃分為四個方向在運動的過程中,可以四個方向進行訓練,分別為12點方向,9點方向,6點方向和3點方向。先保持骨盆的中立位狀態,而后實施四個方向骨盆的活動,比如可以通過仰臥位實施,保持骨盆底肌的穩定性。這種訓練方式下,能夠增強產婦對骨盆運動方向的控制能力,使骨盆更加靈活。通常情況下每組在3-6次之內,每次訓練2組。
2.2.3 臀部運動訓練法
臀部運動訓練法對產婦關節活動能力的提升能夠產生重要影響。在具體的訓練中,可以通過側身腿外展、曲腿外展等方式進行訓練,結合產婦情況適當選擇訓練的時間,比如可以在頂峰保持5秒的等長訓練等。
根據產婦的具體機體狀態展開訓練指導,在反應不夠不明顯的情況下,則訓練的次數可以適當增加,指導產婦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臀部肌肉上,在產婦臀部肌肉刺激后形成應激反應為主。在產婦機體狀態逐步恢復的情況下,則可以實施臀部強化訓練,聯合呼吸法進行訓練。吸氣的過程中保持放松狀態,呼氣的過程中則臀部收緊,這種方式有助于恢復骨盆底肌的功能狀態,收陰提肛。通常情況下7-9次每組,每次實施2組訓練。
3? 結語
產婦產后骨盆底肌恢復訓練的運動方案設計,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產婦具體的身體情況展開訓練指導活動。剛分娩后運動量不宜過大,根據分娩后時間進行運動訓練方案的科學調整。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加強對產婦的產后心理干預,運動期間可以適當播放音樂,多鼓勵產婦,使產婦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參考文獻
[1] 甘淑珍.產后康復訓練聯合產后康復綜合治療儀對產婦產后乳汁分泌及自理能力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9,32(03):187-188.
[2] 李超,李淵,李芷茹,等.早期盆底肌肉訓練及電刺激治療對產后盆底康復影響的研究[J].中國康復,2019,34(01):22-25.
[3] 鄭雪峰,劉小慧.盆底肌訓練和盆底電刺激在產后盆底肌肌力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吉林醫學,2019,40(01):70-72.
[4] 葛君,冶海紅,蒲巍林,等.研究康復訓練聯合生物反饋及電刺激在產后壓力性尿失禁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9,20(01):59-60.
[5] 王璐璐,朱怡,韓嬋娜.盆底方配方顆粒聯合生物反饋訓練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9,37(01):183-186.
[6] 朱衛琴,胡雯婷.骨盆運動聯合盆底肌電刺激治療產后盆底功能障礙及性功能恢復[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8,26(12):1192-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