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杰
1+X 證書制度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的職業教育新的學業證書制度,學業證書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的基本教育制度之一,那么,從雙證書制度到1+X 證書制度的轉變,將是職業教育基本制度的一次“迭代升級”,必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研究:1+X 證書制度是何? 1+X 證書制度為何? 1+X 證書制度下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如何推進? 本文將主視點匯聚于此。
什么是1+X 證書制度? 《實施方案》明確指出,1+X 證書制度是指“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制度。作為新的學業證書制度,1+X 證書制度有哪些變化,則需要同當前職業教育正在執行的雙證書制度進行比較。雙證書制度由1993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是指“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證書”[2]制度。但不同的文件對雙證書的定義不一,除此之外還有“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3]、“學歷學位證書和資格證書”[4]和“學歷證書和資格證書”[5]等三種。本文以“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證書”為準。1+X 證書制度與雙證書制度的區別在于:一是學歷證書與學歷文憑的區別;二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區別;三是“1”和“X”的區別。
學歷證書與學歷文憑有何區別?根據國家教委師范教育司1993年編制的《教育法導讀》的說明,學歷證書是學業證書的主體,是學制系統內的教育機構對完成學制系統內一定階段的學習任務的受教育者所頒發的文憑,分畢業證書、結業證書、肄業證書三種[6]?!督逃▽ёx》說明了學歷證書的內涵及其外延,并沒有提及學歷文憑。根據詞義解釋,學歷文憑現指畢業證書[7]。結合《教育法導讀》,學歷文憑是由學制系統內的教育機構對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并經考核達到合格水平的在籍學生所頒發的證明文件。由此而言,學歷證書的范圍更廣,包括學歷文憑。在學歷證書中,學歷文憑的要求最高。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有何區別?根據《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實行學歷證書、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8]的規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應當屬于培訓證書?!秾嵤┓桨浮分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反映職業活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種[9]。職業資格證書是表明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的證明,包括準入類、水平評價類兩種。根據“國家按照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將職業資格納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實行清單式管理,目錄之外一律不得許可和認定職業資格”[10]等規定,職業資格證書的管理權限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根據教育部制定《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的“培訓評價組織作為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及標準的建設主體”“面向實施職業技能水平評價相關工作的社會評價組織”[11]等表述,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管理機制將開放和社會化。
“1”和“X”的區別在于:一、指代不同?!?”指的是職業資格證書,“X”指的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二、單位量的不同?!?”對應一種職業,“X”對應若干個職業;三、定量與變量的區別?!?”是一個定量,“X”則是一個變量,而且因為其中包含著初級、中級和高級的等級變化,更增加了這一變量的不確定性。
綜上所述,從雙證書制度到1+X 證書制度,不是證書名稱的簡單變更,也不是證書數量從1 到X的簡單增加,而是職業教育學業證書制度的“迭代升級”,是學歷證書對于學歷文憑的超越,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于職業資格證書的突破,不僅蘊含管理機制的變革,而且通過變量X 的設置,建構起學業證書制度的可能性。
在1+X 證書制度中,學業證書有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兩種,每一種學業證書又分不同的層級或類型,通過學歷證書和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及其層級或類型的組合,1+X 證書制度建構了“縱向多層遞進、橫向多元復合”的職業教育學業證書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1+X 證書制度的“縱向多層遞進、橫向多元復合”的證書體系框架圖
從縱向來看,1+X 證書制度的學歷證書主要有中等職業教育、??茖哟胃叩嚷殬I教育、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等層次類型,這與雙證書制度的學歷文憑是相一致的,但不同的是,在每一層次中,1+X證書制度的學歷證書又進一步細分為畢業證書、結業證書、肄業證書三種,而雙證書制度僅有學歷文憑一種。1+X 證書制度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初級、中級、高級等三種層級,而雙證書制度中的準入類職業資格證書并無層級之分。由此而言,1+X 證書制度建構“縱向多層遞進”的證書框架:一是基于學歷層次遞進與學業水平遞進相結合的學歷證書框架;二是基于職業技能水平遞進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框架。
從橫向來看,相比于雙證書制度下的“1+1”組合,1+X 證書制的學業證書組合極為豐富、多元,其一是因為1+X 證書制度下的“1”是包括畢業證書、結業證書以及肄業證書等類型的學歷證書,而非雙證書制度下單一的學歷文憑; 其二是1+X 證書制度下的“X”是若干技能等級證書的組合,既可以是同一級別的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組合,也可以是不同級別的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組合,而非雙證書制度下單一的職業資格證書。變量X 的設立,建構起證書組合的無限可能。由此,1+X 證書制度建構了“橫向多元復合”的證書框架。
雙證書制度的實行,改變了原先職業教育存在的單一學歷教育的弊端,促進了以職業教育就業為導向的課程改革,提升了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但是,隨著新時代下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雙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供給的問題日益顯現。
雙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供給呈現出以下特征:一是標準化?!凹{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實行清單式管理”的職業資格證書關注的則是國家標準下的職業知識與技能,由此建構了標準化的職業教育供給;二是有限度。為了降低就業創業門檻,減輕人才負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制定了《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將職業資格縮減至140 項,由此建構的是有限度的職業教育供給;三是固化。職業資格的設置、取消及納入、退出目錄,須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評估論證、新設職業資格應當遵守《國務院關于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的通知》規定并廣泛聽取社會意見后,按程序報經國務院批準[12],由此建構了較為固化的職業教育供給。
產業企業是職業教育供給的主要需求方之一,新時代下產業企業發展呈現出以下特征:一是差異化。既有區域之間因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所致的產業企業發展的差異化,更有同一區域內因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資源空間配置優化所致的產業企業專業化下的差異化;二是復雜化。創意經濟、社群經濟、共享經濟[13]等新經濟形態正在崛起,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 萬戶[14],新的職業不斷涌現,產業企業發展日益復雜化;三是不確定性。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之間的角力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同時新的顛覆性技術處在孕育期,我國產業發展進入一個劇烈變動時期,產業企業發展存在不確定性。
學習者是職業教育供給的另一主要需求方。“00 后”已經成為當前職業院校學生主體,他們呈現出以下特征:一是個性化。《騰訊00 后研究報告》發現,“00 后”有更大的財務自主,習慣自己做決定,對自我的認知強,權威感低[15]。他們重視自我身份的表達,個性要求正在不斷崛起;二是多元化。移動互聯網讓“00 后”都能夠高效地嘗試不同領域,他們傾向以領域的知識深度,甚至是創造,來代表自己,他們將因為獨特而多元化。不僅如此,將有更大范圍的學習者進入職業院校,學習者將更為多元;三是品質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升,“00 后”“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得到了很好甚至過量的滿足”,從而“更關注產品品質和精神內涵”[16]。
由于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文憑及其組合的局限性,雙證書制度建構的是一種標準化、有限度以及固化的職業教育供給,其問題表現為:一是與新時代下差異化、復雜化和不確定性的產業企業發展需求存在著脫節現象;二是與當前職業院校個性化、多元化和品質化的學習者發展需求存在脫節現象。
如前文所述,1+X 證書制度是對雙證書制度的超越與突破,既通過“X”的引入,建構起更具可能的“縱向多層遞進、橫向多元復合”職業教育學業證書體系框架,又內在蘊含管理機制的巨大變革,其意義在于:
1+X 證書制度為解決當前雙證書下職業教育供給與產業企業發展需求脫節的問題提供了可能:一是機制可能?!秾嵤┓桨浮废嚓P表述表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建設主體是以市場化機制運作的培訓評價組織,可以是具備相應條件的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建設主體實現了單一向多元的轉變,管理機制實現了固化向市場化的轉變,開放靈活的開發建設機制保證了1+X 證書制度的靈活性、適應性和針對性;二是方式可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社會需求、企業崗位(群)需求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為依據”[17]進行開發,保證其對應的知識經驗可以更好地與新時代下差異化、復雜化的產業企業發展形成對接;三是目標可能。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組合可能形成對原有職業知識與技能的超越,促進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為產業企業發展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提供支持。
1+X 證書制度為解決當前雙證書下職業教育供給與學習者發展需求脫節的問題提供了可能:一是機制可能。培訓評價組織的市場化機制運作并不只是面向產業企業的發展需求,同時也是面向學習者的發展需求,因此1+X 證書制度的靈活性、適應性和針對性同時為職業教育供給與學習者發展需求的對接提供可能;二是質量可能?!秾嵤┓桨浮芬蠼逃姓块T、院校通過“建立健全進入院校內的各類證書的質量保障機制”“實施高質量職業培訓”,這為學習者獲得個性化、高品質的學習體驗提供了可能;三是路徑可能。1+X 證書制度通過其建構的“縱向多層遞進、橫向多元復合”的職業教育學業證書體系框架,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為多元的選擇可能,為其個性化成長提供路徑支持。
從雙證書制度到1+X 證書制度的轉變,是職業教育基本制度的“轉型升級”,必然推動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1+X 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管理機制等諸多方面的轉變。
培養目標是指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所培養的相應規格的人。培養目標決定了學習者身心的發展方向,制約著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課程實施的進行。要研究1+X 證書制度下的課程改革,首先要研究培養目標的變化。
雙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建構的是“同一型”的培養目標:一是所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型號”均為“學歷文憑+職業資格證書”同一組合;二是所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只能適應一種類型的職業崗位,而且是標準化的職業崗位。而1+X 制度下職業教育建構的是“多元型”的培養目標:一是所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型號”將是“1+X”的組合,因為“1”的內涵的擴大和“X”的不確定性導致“專業型號”具有無限的可能;二是所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能夠適應不同類型的職業崗位,而且“X”的組合為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可能。因此1+X 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專業型號”多元、能夠適應若干職業崗位需求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何為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專業復合、能力復合、素質復合和具有創新精神,較好的職業道德以及奉獻精神等特征”[18],能夠通過不同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融合達到對原有知識、能力的超越,能夠以新的思維方式解決新技術、新職業、新崗位下的疑難問題的技術技能人才。相比于同一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在應對新時代下技術的迅猛發展,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職業崗位的變化等挑戰中具有明顯優勢。應該認識到,1+X 證書只是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表征,不是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全部,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應當是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而不是為了幫助學習者獲得1+X 證書。
課程結構既包括依據什么目標組織什么內容的問題,也包括以何種形式來組織課程的問題,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預期目標最終都必須通過課程結構體現出來[19]。因此,要研究1+X 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必須要研究其課程結構的變化。
職業教育課程一般有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和專業(綜合)技能課程三種基本類型。雙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建構的是“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專業(綜合)技能課程”的課程結構,其中“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主要建構起畢業文憑所對應的知識經驗,“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專業(綜合)技能課程”主要建構起職業資格證書所對應的知識經驗。學習者進入職業院校之后,只能按照“公共 (基礎)課程→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專業(綜合)技能課程”的單一進程進行學業。由此而言,雙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建構的是“單進程”的課程結構。
1+X 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應當建構起 “公共(基礎)課程—若干‘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專業(綜合)技能課程’”的課程結構,如圖2所示,這建構起組合型、多元化的“多進程”的課程結構:如中等職業教育中,ZG 表示公共基礎課程模塊,ZT1、ZT2 分別表示專業1、2 的專業通用課程模塊,ZT1J1、ZT1J2、ZT1J3 表示專業1 的專業技能課程模塊,ZT2J1、ZT2J2 表示專業2 的專業技能課程模塊。ZT1J1 和ZT1 中相對應的某一課程或部分內容可組合成為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課程。學習者如通過“ZG-ZT1-ZT1J1”組合獲得“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如通過課程ZT1J2,則可獲得本專業的第2 張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如通過“ZT2(部分)-ZT2J1” 組合,則可獲得跨專業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甚至可以通過“ZL1(部分)-ZL1J1”的組合獲得更高級別的技能等級證書。
必須認識到,這僅僅是基于1+X 證書制度的課程結構基本模型,并非職業教育課程的全貌。職業院校應當根據新時代下人的全面發展需求,結合實際不斷建構更為多元的課程模塊,如綜合實踐課程、學生社團課程等,不斷完善課程結構,為不同學習者的成長成才提供更大的可能。

圖2 1+X 證書制度下基于模塊的可選擇的職業教育課程結構圖
課程內容是指課程傳遞的知識經驗,課程內容建構起培養目標所要求的知識經驗。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既受制于培養目標,也直接影響著培養目標的實現。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是1+X 證書制度下課程改革的重點。
雙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適應單一崗位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其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具有“單向度”的特征:一是單一的分解向度。雙證書制度下課程所傳遞的知識經驗一般來自于培養目標的分解。如機械加工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分解形成了《機械制圖》《機械基礎》《普通機床加工》《數控車床加工》等專業課程。這是分解向度的知識選擇與組織,固然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但是也肢解了專業知識,學生難以由此建構專業知識的體系;二是單一的知識向度。如機械加工技術專業的《機械制圖》《機械基礎》《普通機床加工》《數控車床加工》等專業課程,課程名稱實際上反映出其課程內容是以知識的內在邏輯進行選擇與組織,這固然提高了知識的系統性,但也割裂了知識與經驗的聯系。
1+X 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適應多種崗位需求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需要理論與技能等知識經驗的融合,需要對于不同專業知識經驗的超越,因此其課程內容應當進行“多向度”的選擇與組織:一是分解向度與綜合向度的結合。課程內容不僅僅是通過分解培養目標來選擇與組織,更要進行知識經驗的綜合,通過綜合實現理論與技能等知識經驗的融合甚至超越;二是知識向度與其他向度的結合。適度保持以知識的內在邏輯進行選擇與組織的課程內容,以保證知識的系統性,但更要開發需求導向、行動導向、問題導向的課程內容,目的是更好地促進不同知識經驗的融合,甚至對于已有知識經驗的超越。當然,要實現分解向度與綜合向度、知識向度與其他向度的結合,校企“雙元”合作開發機制是保證。
課程實施是學習者學習課程內容的過程。通過課程實施,幫助學習者建構知識經驗,達成培養目標的要求。課程實施直接影響著課程改革的最終效果,是1+X 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關鍵的“最后一公里”。
當前雙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課程實施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等“基于教”的方式,其優勢是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經濟而又系統地向學生傳輸課程內容,但其問題主要有:一是單向化。這種課程實施的方式實現了信息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化傳遞,學生被動地建構知識經驗,難以形成知識經驗的融合甚至超越。學生也難以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這是當前職業院校學生不想學習的根本原因;二是顯性化。這種課程實施的方式更容易傳遞顯性化的信息,學生由此建構的是顯性化的知識經驗,職業崗位需要的默會知識難以建構;三是線性化。這種課程實施的方式是一種線性化的信息傳遞方式,難以建構非線性的學習探索空間,學生能夠直接有效地獲得知識經驗,但容量極為有限。
要培養能夠融合甚至超越已有知識經驗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1+X 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應當建構“基于學”的課程實施方式:一是建構產教融合的學習情境。學習情境建構起非線性的學習探索空間,能夠承載難以言傳的默會知識,能夠形成知識建構的多維互動。學習情境的產教融合則為學習探索空間的建構、默會知識的承載、多維互動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二是設置引導學習的問題。問題是需要研究討論并加以解決的矛盾、疑難[20],是課程實施中實現知識經驗融合甚至超越的關鍵。問題的設置將幫助學習情境的建構提供支撐;三是建構學習“支架”。“支架”是課程實施中向學習者提供的援助?!盎趯W”的課程實施并不是消減教師的作用,而且要求教師在學習者面臨的困難時能夠提供適恰的援助。
課程管理機制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要保障培養目標從同一型技術技能人才向多元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必須要推進課程管理機制的改革。限于篇幅,本文主要研究學制、學分制等基本的課程管理機制。
盡管雙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采用了學分制進行課程管理,但是由于培養的是同一型技術技能人才,采用的又是“單進程”課程結構,學習者必須通過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并經考核達到合格水平才能獲得畢業文憑,通過職業理論和技能考核才能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其所積學分總量基本一致。因此,雙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采用的是“剛性化”的學分制。通常情形下,雙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的學習者一般都是在籍學生,很少存在其他情形影響其學業,致使其學習年限中斷或延伸的現象,其學習年限等同于職業教育所規定的學制,因此,雙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采用的是“剛性化”的學制。在“剛性化”的學制中,“剛性化”的學分制并無明顯的價值。
由于1+X 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多元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采用的又是“多進程”課程結構,因此1+X 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必須采用學分制,而且應當建構分類學分制。所謂分類學分制,就是在課程學分的基礎上,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將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劃分不同的功能模塊,分類設置學分要求的教育管理制度[21]。分類學分制可以為“多進程”課程結構提供極富彈性的支持,學習者通過分類學分制可以自由選擇課程,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分類學分制為多元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機制保障。由于課程結構的“多進程”,1+X 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應當建構 “彈性化”的學制,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學習的需要調整學習的年限,由此獲得不同的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成長為最好的自己,去迎接新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