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圍繞六個方面展開論述:萌發民主的師生關系,催發質疑的探究欲望,迸發直覺的思維火花,生發操作的實踐環節,啟發求異的輻射方式,煥發想象的課堂活力。
關鍵詞:數學;創新;培養;能力
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地位,把握培養創新能力的基本內涵,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
一、 萌發民主的師生關系
為了適應新時代數學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萌發民主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土壤。數學教學是師生的心靈接觸,師生關系就是教學質量。只有理論結合實踐,改善師生關系才能立竿見影。教師理解、關愛學生是傳達知識的無聲媒介,學生尊重、信任老師是教學相長的無形鑰匙。民主的師生關系其樂融融,可以迅速有效地轉化成正能量,伴隨著學生自主學習馳而不息。民主意識和平等觀念是教師對學生授之以漁的“護身符”。例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一課,教師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以“師生投籃比賽”的主題導入,引導學生去求誰的命中率高,既體驗了百分數的特點,又明白了百分數是特殊的分數轉化而來。
二、 催發質疑的探究欲望
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催發質疑的探究欲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從敢問到善問,從質疑到解疑,學生的探索內驅力逐漸催發出來,刺激大腦興奮,可以增強對數學本質的理解。例如,教學《用字母表示稍復雜的數量關系》一課,對于例題4教完后,教師進行延伸性的質疑:下午比上午多賣了多少錢?每個花瓶x元,上午賣了3個,下午賣了4個,多買了一個x元,也就是4x-3x=(4-3)x=1x?有的學生質疑:“字母前面的數字可以看作是字母與數字相乘結果的簡便寫法的結果,數字應該保留。”還有的學生反駁:“字母前面的1可以省略。”此時,學生正處于求知欲強烈的“憤悱”狀態,教師組織學生展開熱烈討論,從個別到一般由呈現、誘導、質疑到探究、思考、反饋,在問題情境中自主遷移,逐步抽象形成數學建模,學生培養了用字母表示數的意識,并且獨立解決了問題。
三、 迸發直覺的思維火花
直覺是思維的洞察力,省去了步步緊逼的環節。迸發直覺的思維火花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教師需要善于引發學生對問題的靈感和頓悟,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幫助學生進行解題策略的優化選擇。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時,教師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滲透“轉化”思想,讓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利用割補法進行自主探究,問:“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求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學生脫口而出:“把平行四邊形像這樣剪開。(拿著一平行四邊形紙片,并演示)拼過來就是長方形了,這個長方形面積就是它的面積。”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主動在課件中尋找問題,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巧質疑:“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和長方形的長與寬有什么關系?面積呢?”“分別相等。”“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底乘以高。”這樣的“分析推理”,高度簡化了思維過程,學生的直覺清晰地觸及數學本質。
四、 生發操作的實踐環節
手巧才能心靈。生發操作的實踐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源泉。要發揮學生學習自覺能動性必須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促進學生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學習,簡化對深奧、抽象知識的理解,從操作實踐中獲得知識,訓練創新能力。例如,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一課,計算“11-2=?”時,教師讓學生擺一擺學具小棒,運用湊十法想一想,利用破十法拼一拼,借用20以內的加法算理說一說……在動手操作小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運用逆向思維,以“2+?=11”為解決問題突破口,有的學生把被減數“11”分為兩個加數是“9+2”,有的學生把減數2拆成兩個減數,11-1-1,再轉化為10以內的加減法。這樣,在做中學,在學中思,在思中練,學生在互動中交流,在交流中操作,在操作中發現,在發現中探究,在探究中實踐,在實踐中感知,學生掌握了退位減的算法。
五、 啟發求異的輻射方式
思維定式、思維習慣制約著學習力的提升。啟發求異的輻射方式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核心。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能否另辟蹊徑,需要教師善于突破學生的經驗思維束縛,從數學信息中生成信息,訓練學生開放性思維,擴散思維去解決問題。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一位教師打破常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是讓學生課前搜集日常生活中的長方體學具模型(禮品盒、紙箱、魔方等),而是依托生活中的長方體(多媒體課件播放),讓學生直接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出其不意拿出了制作長方體的若干材料(橡皮泥、硬紙板、土豆、小刀等),放手讓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制作長方體。有的學生精心挑選了6張長方形硬紙板“圍”追堵截,有的學生用小刀把土豆“切中要害”切出一個長方體……親身體驗發展了空間觀念,掌握了長方體的特征,訓練了求異思維,開闊了學生多中求佳的思路。
六、 煥發想象的課堂活力
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是創新的翅膀。煥發想象的課堂活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樞紐。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就是想象力的再現,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數學猜想并驗證。例如,教學《減法的基本性質》一課,學生領略了a-b-c=a-(b+c)的數學公式美之后,很快發現了“除法的基本性質”:a÷b÷c=a÷(b×c)!此外,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的應用也想象拓展:a×b+a×c=a×(b+c),延伸到a×b+a×c+a×d+…=a×(b+c+d+…),或者a×b-a×c=a×(b-c)等等。
創新能力是最高級別的能力,要“科教興國”必須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創新思維的訓練是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必須結合教學內容,貫穿與教學的始終,才能使小學生的創新思維不斷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余冰.小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研究綜述[J].教育現代化,2018(9).
[2]張茜.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研究[J].學周刊,2018(11).
作者簡介:
沈瑞真,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杜潯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