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它是語文教學的特點所決定的。作為基礎類重要學科之一,除了需要對語文的基本知識進行準確的掌握以外,還要將文章中體現的人文主義精神進行有效的表達,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人文素質
一、 前言
在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嘗試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對人文主義精神進行深刻理解,緊扣教材,將一些文章中體現的人文精神進行充分的展現,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工作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取得到良好效果。本文闡明了語文教學中貫穿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介紹了開展人文素養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如在教學中融入文化基因,讓學生在學習文化中完成人文素質教育,通過一系列措施,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具備人文素質。
二、 在語文教學中貫穿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
語文是當前教育中基礎類學科,不僅對語文的基礎知識需要進行全面掌握,更要求以文字為載體呈現出來人文精神,也是學生們需要學習的重要部分,能夠讓學生在人文精神熏陶下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多是選擇了一些具有人文教育意義的文章,其選材范圍不僅僅是在現代,古代的一些具有良好文化傳承的文章也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在學生人格塑造、氣質培養方面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讓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之余能夠使心靈得到凈化,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 開展人文素養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分析
(一) 在教學中融入文化基因
我國文化底蘊深厚,在近五千年的時間里創造出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優秀的文化已經滲透到了民族的骨子里,成為了國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倡導的人與人之間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等,包括一些中華傳統美德,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因此,為了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傳承,教師需要結合課本,對其文章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進行有效解讀,讓學生們能夠真切感受人文精神的實質內涵。以中學語文的教材為主要陣地,并和課內外的閱讀資料進行對中華傳統文化深入了解,培養學生們積極樂觀的學習狀態。
例如,在對李密《陳情表》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李密生平進行講解,早年在蜀漢為官的時候,其孝名就已經名滿天下,晉朝皇帝滅了蜀漢之后,征召李密為官。此時,李密為了能夠盡孝,寫了這封表。其中情真意切,讓孝道得到良好的體現,使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人文主義精神,具有良好感恩精神和情懷,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成為一個體諒父母的好孩子。
(二) 加強對學生美感的培養
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學生對于美感的培養,使其具備發現美的眼睛,為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是人文素養的重要體現。通過對文字的有效認知,承載在文字之上的語言,以及語言和故事中反映出來的人文精神,就能通過教師們的有效講解,讓學生們形成自己的認知,使在字里行間的人文精神能夠有效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
例如,優美的語言往往承載著良好美好事物,教師就可以在實際的教學階段,對閱讀教材中優美的語句進行鑒賞,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有效的理解,如在《蘭亭集序》的學習過程中,展現了作者自由的生活狀態,體現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和統一,是當時人們追求個性解放、思想解放的重要探索,是在對宇宙自然現象理解的基礎上的對人生命價值的思考。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王羲之思想深度,在欣賞文章的同時也能夠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三) 創建氣氛良好的課堂環境
人文素質的教育需要教師能夠創造出具有人文氣息的課堂環境,去影響學生一言一行,只有這樣才能夠使人文素質培養達到明顯的效果。素養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人文素養不同于語文基礎知識,不是憑借死記硬背就能夠學會的,是需要學生用心去感受和理解,并接納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具有人文環境課堂氛圍,將會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學習柳永《雨霖鈴》的時候,學生由于自身閱歷的缺乏對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并不能進行有效的理解,教師就可以利用投影或者多媒體設備,將清晨楊柳岸邊的景象進行模擬還原,并嘗試引導學生代入到詩人的意境中去,在和自己親人分別時候,“殘月”“曉風”等意向的存在,是不是更加烘托了這樣的氣氛呢,通過讓學生融入場景之中去,完成對詩歌蘊含的情懷的理解。
四、 總結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需要教師能夠根據教材內容,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基因,讓學生們能夠真切感受人文精神的實質內涵,并加強對學生美感的培養,使其具備發現美的眼睛,并創建具有人文氣息的課堂環境,去影響學生一言一行,只有這樣才能夠使人文素質培養達到明顯的效果。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讓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更加適應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佰鑫.芻議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38.
[2]趙文潔.論述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21):4.
作者簡介:
尹永跟,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舟曲電大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