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將是全球經濟增長有所放緩的一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今年全球經濟的預期都折射出對增長放緩的擔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指出,增長放緩和主要央行流動性收緊、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及其外溢效應、中美貿易爭端及保護主義的抬頭等,將持續影響全球經濟。一項針對美國經濟學家的調查也顯示,大多數學者擔憂在2021年年底,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
全球增長放慢了,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國經濟也無法置身其外。處于增速換檔、結構轉型期的中國經濟,應合理調整經濟增長預期,寧愿慢一點,也要保證增長質量,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不能亂了應對復雜局面的章法。通俗地說,就是寧愿慢,不能亂。
2019的中國經濟會如何變?從春節期間看,居民消費平穩,春運波瀾不驚,符合預期。這也許暗示了全球增長的基調。從投資看,工業和房地產投資大致穩定,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可能發力;從消費看,傳統消費放緩,汽車購置降溫和手機換機周期延長,使消費放緩帶有趨勢性。據此,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在6%—6.5%之間。這意味著,2016年四季度以來的回暖周期已經結束。
2019年的宏觀調控會如何松?貨幣政策基調從中性穩健轉向穩健,并強調貨幣政策仍有較大空間。1月份社融和信貸都超出預期。財政政策強調減稅降費,增長放緩需要宏觀調控更具逆周期力度。
在增長放緩和周期調控的組合下,變數仍然在,尤其是資產價格和人民幣匯率。
從2018年年底到現在,無論美股還是A股都出現了回暖跡象。如果說美股啟穩和美聯儲釋放的鴿派信息相關,那么A股可概括為開門紅。估值優勢和市場信心修復、金融開放帶來的外資流入、對流動性寬松的預期、科創板和制度創新利好等因素疊加,帶來了股市回升。人們甚至開始討論股債雙雄。在增長放緩和公司盈利改善有限的約束下,資產價格膨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逆周期調控的期盼。
人民幣匯率是另一個變數。2018年分季度看,國際收支的波動率比較大,匯率也一度隨之波動。再看2019年的國際收支:一是金融開放可能帶來外資加速流入,尤其是對華證券投資已在明顯升溫;二是歷史經驗表明,增長放緩往往會導致進口增速比出口增速放緩更明顯,人們將其不太恰當地稱之為“衰退型順差”;三是中美貿易紛爭有可能達成框架性解決協定,使中國乃至全球的貿易不確定性有所收斂;四是美元強勢可能難以持續。上述因素均可能推動2019年的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健,實際有效匯率有所提升。
看2019年的經濟運行風險何在?從中期看可能有三個:一是居民收入增長有所放緩,會潛在地增加就業壓力,顯性地增加消費滑坡的壓力。這在個稅綜合納稅充分落地后會更為明顯。二是增長放緩會帶來一定的通縮壓力。2019年GDP平減指數可能低于1%,不利于企業盈利預期的改善。三是要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實現有效定向寬松,以增強金融服務實體,尤其是普惠、小微、民營和重點產業企業的能力;同時,精準排除金融風險,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雙支柱下,打贏排除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攻堅戰,殊為不易,有待多管齊下,多方努力。
2019年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年。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2日就完善金融服務、防范金融風險舉行了第十三次集體學習。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深化對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的認識,正確把握金融本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這顯示了供給側改革在實體經濟領域取得明顯成效之后,深化拓展到金融領域。習近平曾深刻地指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這次講話中,又進一步提出了“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的重要論述。經濟和金融是互為依托的共榮關系。
2019年,開局穩、宏調活、變數多,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迫性強。這更需要我們既不能冒進也不能保守:寧愿慢,不能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