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癥(sarcopenia)是老年人常見的綜合性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肌力減退及肌肉質量下降。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病人由于體內代謝的改變、營養攝入減少等原因,是肌少癥發生的高危人群。肌少癥不但會對老年T2DM病人的日?;顒赢a生影響,同時也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質量,促進糖尿病的進展。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T2DM病人肌少癥的發生情況及其相關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選擇 選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內分泌科及老年醫學科住院的老年T2DM病人280例(T2DM組)。入組標準:(1)有自主活動能力,一般情況良好;(2)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9];(3)年齡60~80歲。排除標準:(1)存在甲狀腺功能異常、藥物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其他疾病所致的肝病等病人;(2)繼發性糖尿病、1型糖尿病、糖尿病伴酮癥酸中毒、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高糖高滲性昏迷,有低血糖等急性并發癥病史;(3)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或存在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腫瘤、嚴重感染等疾病者;(4)近期曾行手術或受過嚴重外傷者;(5)無自主活動能力,合并精神疾病者;(6)服用維生素D、性激素、糖皮質激素、抗癲癇藥物、抗凝藥物及影響骨代謝的藥物者。同時選取258例在我院體檢的正常健康老年人為對照組。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取得所有被試者的知情同意。
1.2 實驗室檢查 所有病人入院后均采用化學法檢測血生化指標(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尿酸、尿素氮、CA199等),采用色譜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采用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清25-羥維生素D[25(OH)D]的水平。
1.3 步速及握力測定 所有被試者先進行步速及握力測定。在長度>6 m的診室內由統一培訓的醫務人員使用秒表測量被試者以平日速度行走完6 m所需要的時間,步速<0.8 m/s 為步速降低。握力測量:采用JAMAR 握力器檢測受試人群握力,根據美國手治療協會標準化握力測量指南體位,分別記錄左右臂握力值,取二者平均值計算握力。男性握力<26 kg,女性握力<18 kg為肌力降低。
1.4 肌肉質量測定 采用生物電阻抗測試法(bio impedance analysis,BIA)測量體表面積、骨骼肌質量、內臟脂肪含量等各項指標。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四肢骨骼肌質量(kg)/身高(m)2。按照亞洲肌少癥工作組共識報告,將男性ASMI<7.0 kg/m2,女性ASMI<5.7 kg/m2定義為肌肉質量降低[10]。
1.5 肌少癥的診斷標準 本研究按照亞洲肌少癥工作組共識報告診斷肌少癥[10]。

2.1 2組受試者臨床資料的比較 老年T2DM病人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尿酸、尿素氮、CA19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左上肢握力、右上肢握力、步速、ASMI、血清25(OH)D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2組肌少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老年T2DM病人肌少癥總發病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男性T2DM病人和女性T2DM病人的肌少癥發病率均顯著高于各自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臨床資料的比較
注:與T2DM組比較,**P<0.01

表2 2組肌少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注:與T2DM組比較,**P<0.01
2.3 老年T2DM肌少癥組與非肌少癥組臨床資料的比較 2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程、BMI、左上肢握力、右上肢握力、步速、HbA1c、血清25(OH)D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老年T2DM肌少癥組與非肌少癥組臨床資料的比較
注:與肌少癥組比較,*P<0.05,**P<0.01
2.4 不同維生素D水平下T2DM組與對照組ASMI的比較 根據血清25(OH)D水平分為維生素D充足組(≥30 ng/mL)、維生素D不足組[20 ng/mL≤25(OH)D<30 ng/mL)、維生素D缺乏組(10 ng/mL≤25(OH)D<20 ng/mL)和維生素D嚴重缺乏組(<10 ng/mL)。維生素D充足組中,老年T2DM病人與對照組相比,ASM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維生素D不足組、缺乏組、嚴重缺乏組中,老年T2DM病人與對照組相比,ASMI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1)。見表4。

表4 不同維生素D水平下2組ASMI比較
注:與T2DM組比較,**P<0.01
2.5 T2DM病人肌肉質量指標與臨床因素的相關分析 Pearson相關分析發現,老年T2DM病人ASMI與年齡、HbA1c、病程呈負相關,與血清25(OH)D水平呈正相關;左上肢握力與年齡呈負相關,與BMI、25(OH)D水平呈正相關;右上肢握力與年齡呈負相關,與BMI、25(OH)D水平呈正相關;步速與年齡呈顯著負相關,與25(OH)D水平呈顯著正相關。見表5。

表5 老年T2DM病人的肌肉質量相關指標與各影響因素之間相關性分析
2.6 T2DM病人肌少癥的危險因素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病人的年齡(OR=1.208,P=0.006)、HbA1c水平(OR=1.851,P=0.015)、病程(OR=1.482,P<0.001)、血清25(OH)D缺乏(OR=2.853,P<0.001)是肌少癥發生的危險因素。
肌少癥是一種增齡性疾病,診斷包括肌肉質量的減少,肌肉力量的降低以及肌肉功能的下降[1]。有研究表明,在大于60歲的老年人群中,肌肉質量平均下降5%~13%,而大于80歲的超高齡老人中更是高達50%[2]。本研究顯示,老年T2DM組與對照組中肌少癥的病人年齡均大于未患肌少癥者,提示年齡的增加是肌少癥的危險因素。很多原因導致了這種增齡引起的肌肉減少,如胰島素抵抗[3]、糖尿病[4]、各類激素水平降低、甲狀腺功能異常、線粒體細胞凋亡、神經退行性病變、廢用性制動、營養不良、惡病質等。
近年來,Lee 等[3]研究發現,糖尿病與老年人群肌肉質量減少相關,健康 ABC 研究報道,與非糖尿病人群相比,老年 T2DM 病人骨骼肌質量下降更加明顯[5],并且T2DM病程越長,HbA1c越高,肌肉減少越明顯[6]。本研究發現,在老年T2DM組中,肌少癥病人平均HbA1c與病程均高于非肌少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老年T2DM病人肌肉流失速度變快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由于 T2DM 的代謝異常對肌肉質量產生影響。Tawa等[7]研究認為,T2DM 病人蛋白質代謝的凈平衡可能減少,導致蛋白質分解大于合成,另外 T2DM 由于胰島素抵抗可能引起肌肉蛋白質合成的減少[8]。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增加,胰島素抵抗增加,最終導致肌肉蛋白質合成減少。
維生素D是葡萄糖依賴的正常胰島素分泌和維持葡萄糖耐量的必需物質[9],維生素D缺乏和不良代謝風險相關。低水平的維生素D可能影響血糖和胰島素的體內平衡以及心血管系統,從而導致胰島素抵抗、高血糖、高血壓、心臟病和認知功能減退[9]。而維生素D作為一種營養素,不僅調節鈣平衡和骨代謝,可能在骨骼肌的質量、力量及功能方面發揮作用[10]。25(OH)D作為維生素D的中間代謝物,在血液中的濃度相對穩定,因此已被廣泛用于反映體內的維生素D營養狀況。
本研究結果發現,老年T2DM病人血清25(OH)D水平較對照組顯著下降,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1]。按照維生素D水平進行分層分析發現,維生素D不足組、缺乏組、嚴重缺乏組中,老年T2DM病人與對照組相比,ASMI顯著降低,提示老年T2DM病人合并肌少癥與維生素D水平下降有關。
本研究通過相關及回歸分析發現,血清25(OH)D水平對老年T2DM病人的ASMI、上肢握力以及步速都存在重要影響,這與Leenders等[12]的研究一致,年齡、病程及HbA1c水平亦對老年T2DM病人的上述肌肉質量指標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馮筱等[13]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觀點。
綜上所述,在老年T2DM病人中,年齡、病程、HbA1c、25(OH)D缺乏為肌少癥發病的危險因素。25(OH)D水平越低,肌少癥發病率越高。因此,老年T2DM病人應及時進行肌少癥的早期篩查。特別是年齡大、病程長、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病人,早期篩查、及時干預尤為重要。老年T2DM病人控制血糖,及早補充維生素D或許能夠降低肌少癥的發病率,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