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煜
【摘 要】本文分析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合作的新機遇,論述中國—東盟職業院校合作的意義,提出找準合作伙伴、開發培訓項目、創新培訓方式、優化師資隊伍等中國—東盟職業院校合作培訓的策略,并從合作培訓的基礎、合作雙方的定位、合作的機制等方面對中國—東盟職業院校合作培訓進行思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東盟 職業培訓 國際合作 ? 合作基礎 ? ?合作定位 ? 合作機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5B-0004-02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為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合作帶來新要求、新機遇。我國職業院校應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職業教育合作,開展多層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通過找尋適合的合作伙伴,有針對性地開發培訓項目,創新培訓方式,組建有力的師資團隊,有效地提升合作培訓的水平,加強職業教育合作,與沿線國家或地區攜手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
一、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合作的新機遇
(一)經貿發展的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自從 2010 年 1 月 1 日建成立以來,東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總量已占世界貿易的 13%,已經成為一個覆蓋 11 個國家的龐大經濟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成為世界上涉及人口最多、在發展中國家中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隨著自貿區的發展,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經濟與文化合作交流不斷深入,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專門技術人才日趨重要,它促進了雙方在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成為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發展方向。中國—東盟經貿合作需要雙方有關人才的支持,特別是了解雙方文化的技術和技能人才,這對國際職業技能培訓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產業合作的需要。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職業教育合作是具有堅實的產業合作基礎的。目前,中國—東盟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等方面的合作已進入全面而深入的階段。產業合作不斷地深化,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與東盟相互投資,推動了區域經濟的融合與發展,實現互補互惠、互利共贏。
產業園區是中國—東盟工業合作的重要舉措。產業園區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社會和市場力量的支持,還需要研究機構和職業院校的支持。中國和東盟國家工業園區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需要技術和技術人才的支持,需要有職業教育合作推動。要保證這樣的產業合作所需的技術和技能人才能夠順利交流,還必須要有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語言、文化交流作為支撐。與此同時,東盟成員國之間的職業教育合作也成為一種發展必然。因此,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合作必然肩負著助力“一帶一路”倡議下產業合作的使命。
(三)“一帶一路”倡議的要求。“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為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教育部發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明確了與沿線國家教育領域的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將本著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等原則,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努力,建設“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支持學校從“一帶一路”倡議入手,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職業教育合作。因此,中國與東盟應加強職業教育合作,根據需要開展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培養符合“一帶一路”需求的當地建設者。
二、中國—東盟職業院校合作的意義
(一)“一帶一路”倡議給職業院校賦予了新的使命。共建“一帶一路”需要職業教育的全面支撐。隨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合作的不斷深化,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各種經貿活動得到了進一步深入。廣西已成為中國連接東盟經濟市場的橋梁,對該地區服務東盟的技術人才需求大幅增加。職業教育已經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開展進一步合作需要優先發展的重要領域。在多次與東盟國家校際互訪活動中,明顯感覺得到東盟國家的教育官員、職業院校以及社會人士對中國職業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他們有比較強烈的合作意向。
(二)中國企業海外發展需要職業院校提升服務能力,進而提高中國職業院校在與東盟合作中的話語權。我國職業院校應服務于國家發展方向,多學科、多方位地發展與東盟國家的國際交流和合作。應通過開展國際培訓,向東盟國家輸出中國先進的職教理念和模式,推廣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成果,促進不同政治制度下的職業教育交流。創新國際合作模式,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率,使之成為中國服務東盟發展的“技術型人才輸出小高地”,提升職業院校的國際辦學水平。
三、中國—東盟職業院校合作培訓的策略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職業院校與東盟國家的職業院校開展合作培訓,需進一步思考合作方式,有針對性地開發適合雙方的培訓項目,創新培訓方式,組建有力的師資團隊,有效地提升合作培訓的水平。
(一)找準合作伙伴。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只有大家目標一致,能力互補,在合作院校間共享教育資源,才能共同構建一個開放、互助、共贏的合作框架體系。在實際合作中找到一個好伙伴并不容易,要通過考察深入了解。首先,合作伙伴必須有一定的信譽。與規范辦學、社會信譽好的學校開展合作,這樣的合作會較為規范。其次,合作伙伴必須有相應的能力,在市場調研、師資力量、招生等方面具備相應的實力。最后,雙方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每一方都很清楚合作對于各自的好處,合作過程的事項都經過雙方商議,是開放和透明的。
(二)開發培訓項目。培訓項目的開發,要從需求調研開始,分析東盟國家對職業培訓的崗位需求,并進行市場預測,確定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分析培訓資源和環境,制定培訓計劃,確保有序運作。例如,東盟國家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吸引了許多中國游客,增加了旅游服務人才的需求。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東盟國家中的推進,廣西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已上升到更高水平。瞄準旅游服務人才緊缺的重大機遇,舉辦中式烹飪、酒店服務與管理、旅游服務與管理等專業培訓班。與此同時,職業教育在服務“中國制造 2025”的同時,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業合作,與中國企業攜手走出國門。因此,我們可以根據相關企業的需要設計相應的培訓計劃。
(三)創新培訓方式。全面優化培訓項目,優化培訓實施過程,增強培訓效果。科學合理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計多樣化的培訓形式,并盡可能地開展技能水平認證。培訓方式由單一的知識傳授向多元的技術應用轉變。以問題為引領,以任務為引領,強調實踐性學習和案例教學,以有效提高實踐能力。探索實施培訓主體多元化,促進“一對多”教育培訓的單向傳導,“多對多”和“多對一”互動學習發展。開發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培訓工具,推廣移動學習方法。開發基于微信平臺的知識推送和互動學習系統,制作微課、微視頻,結合課件、知識問答等,逐步推行在線聽課、移動閱讀、交流和互動、實施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滿足學員對分散學習和多樣化學習的需求。
(四)優化師資隊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精湛技術技能的教師是職業教育走出國門的基礎。應建設一支具備國際視野、具備現代教育理念和相關領域前沿的科學技術與理論知識的教師隊伍,為開展國際培訓提供有力的師資支持。教師通過在企業掛職學習,參加頂崗實踐,從學校走進生產和行業一線,進行零距離地學習,提升實踐教學能力。努力創造條件,選派教師參加新技術研發,提升專業化水平。教師到發達國家的職業院校進修,學習世界上先進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有效地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促進成果轉化。著重改善學歷和能力結構,合理配置教師。通過多種渠道鼓勵不同類型和層次的人才加入職業教育師資隊伍。針對需求開展國際合作的專業,緊盯行業發展,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善于教學的專業技術人才。
四、對中國—東盟職業院校合作培訓的思考
(一)關于合作培訓的基礎。國際合作是跨越國界、種族和文化的,“一帶一路”倡議行穩致遠要靠人文交流,而且中國與東盟國家山水相依、文化相通,各國之間的友好交往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使得職業院校開展合作培訓具有良好的民意基礎和先天優勢。但各個國家的管理體制、教育現狀不一樣,思維習慣、工作方法也各不相同,合作培訓應遵循國家主權平等、互利互惠、協商一致的原則,建立在雙方需求契合、求同存異、謀求共贏的基礎之上。
(二)關于合作雙方的定位。合作培訓各方只有精準定位,才會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標,才能保障合作培訓的持續開展。合作應定位于促進雙方經貿往來,平等互利,共同推進人類文明。雙方各取所需,優勢互補。對于中國來說,首先應定位在服務企業的先進產品及技術標準向東盟國家輸出。同時,要注重文化交流,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增進與東盟國家民族文化的共鳴與融合,為雙方更高層次的經貿合作以及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夯實基礎。對于東盟國家來說,立足于增進互信,更好地接收先進技術和產品,以提升生產技術及管理水平,促進發展和就業。
(三)關于合作的機制。“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共同體的建設,需要東盟國家與中國一起,持開放合作的態度,秉承互利共生、合作共贏理念,共同構建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職業院校的長久合作新機制。在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明確管理歸屬、機構設立;在院校層面制定合作磋商機制、教學運行機制、服務保障機制、預警應急機制、畢業生追蹤機制,保證合作培訓的持續、良性發展;在企業層面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開設有面向需求的培訓項目,注重操作技能的培訓。
【參考文獻】
[1]張義民.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優化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7(12)
[2]馮 梅,呂文麗.“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泰兩國鐵路職業院校合作辦學的探討[J].職業教育,2018(2)
[3]馬永敏.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發展歷程、問題與對策[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4(9)
[4]陳梅良.新時期教育培訓工作的理念與創新[J].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2018(11)
[5]朱耀順.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機制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6
【基金項目】2016 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招標課題(GXZJ2016ZD32)。
【作者簡介】黃 煜(1970— ),男,廣西南寧人,南寧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職業教育教師發展。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