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芮
基礎設施是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運行的基礎,一個國家或地區基礎設施的質量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7月24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經濟每月談”聚焦“如何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及其課題組成員與會議嘉賓共同探討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理念及示范模式,交流了未來發展理念與方向。
課題組通過調查發現,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但在政策體系、管理機制、建設布局、收益平衡、創新引領和協調發展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和挑戰,還不能完全滿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需要,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日益凸顯。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所編制的基礎設施指數,我國基礎設施完備程度在所考察的140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居第29位。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以高速鐵路、普速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農村公路、民航機場、沿海港口、內河港口、內河航道等配套銜接的綜合交通網絡,形成了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內暢外通的交通大通道系統。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初步建成了較為完善的全國性能源輸配體系;已建成大批供水工程、灌溉工程、防洪工程、水電工程,水力發電能力居全球第一, 水資源供給能力顯著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已建成光纜、微波、衛星、移動通信等網絡設備設施,形成了可以順暢連接全國各地的電信網絡,并通過海底光纜、跨境陸纜等與國際信息基礎設施網絡連接,手機、互聯網用戶數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用戶數位居世界第一,為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我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明顯增強,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升,為開展高水平國際經貿合作創造了更好的條件,為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較強動力。
但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不少問題和挑戰,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政策與制度體系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各領域存在不少短板,布局不盡合理;社會效益與財務收益的平衡難度較大,發展的可持續性面臨巨大挑戰;創新作為第一引領的作用發揮得不夠;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可靠性不夠高;協調發展需要克服多方面問題等。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為基礎設施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也將從規模擴張為主向提高質量為主的階段轉變。
只有建設更加高效、安全、可靠、智能、綠色、舒適的基礎設施體系,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課題組成果顯示,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必須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必須體現新發展理念。一是要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二是協調成為發展的內生動力;三是綠色成為基礎設施發展的普適要求;四是開放成為發展的必由之路;五是共享成為發展的根本目的。
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針對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問題表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對穩定投資和穩增長、培育產業和增動能、營造環境和調結構、優化空間和聚要素均具有積極作用,對交通運輸自身的轉型升級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產業價值。在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和條件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效運輸服務發展,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政府、市場雙重操作性的重要領域,應當在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在高質量發展模式培育和環境營造過程中,用好交通運輸率先現代化機遇,打好交通運輸服務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先手牌”。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何霞表示,電信基礎設施建設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構建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新發展范式下,創新成果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普及滲透,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模式創新等層出不窮。數字經濟發展對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產生了新的需求:支持不同制式與標準的行業內部網絡之間以及與外部網絡的安全互通;支持對企業環境、設備、流程、人員的感知和聯網;支持企業設備與系統智能化;支持企業私有云與公有云之間的安全互通;支持企業生產系統、監控系統、管理系統、外部平臺基礎設施之間的安全互通;支持平臺基礎設施對行業生產與服務的控制、管理、信息處理。另外,在政策建議方面,何霞提出應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資,形成多元化的投資形態;明確信息基礎設施運營商群體的社會化企業定位;推動數字互通、產業互融和監管協同;重視平臺數據與個人信息保護,強化平臺治理、加強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
城市環?;A設施建設如何高質量發展,住建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指出,污水管網更新與修復應是重中之重,要透過現象,追根尋源。污水處理效率低下——癥結是管網;水體黑臭久治不愈——根源是管網;城市道路屢屢塌陷——元兇是管網。城市環保基礎設施的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管網要更新,管材要革命,阻斷地下水——讓污水廠處理真正的污水。
課題組提出,改革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更多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一是要進一步破除行業壟斷,擴大鐵路、民航、油氣管網、LNG接收站、基礎電信等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的力度;二是要進一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繼續轉變政府職能,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三是要進一步提升鐵路服務、電信服務、能源產品、企業和居民用水等領域市場化定價水平;四是穩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國有企業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課題組成果表明,要加強跨領域協調機制,促進協調發展,繼續深化基礎設施領域行政體制改革,從中央層面加強對交通、水利、能源、電信、城市建設等基礎設施各領域的統籌協調能力,進一步厘清中央和地方政府責任權利。加大國家和社會多方面投入,前瞻性推動重大科技創新。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同時完善統計監測和考核評價體系,引導高質量發展。
此外,我國大多數類別的資源相對貧乏,人均占有量顯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空間分布極不平衡且相互錯位,尤其是降水的季節性、地域性差異明顯,導致旱澇災害多發頻發。針對這種狀況課題組提出我國應在厲行資源節約的基礎上,開展大規?;A設施建設,增強各類資源配置能力,提升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是突破瓶頸,彌補短板,形成更加合理完善的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終將邁進高質量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