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強
鄭州藝術幼兒師范學校創建于1965年,是一所具有濃郁藝術特色的國家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學校的美術設計與制作專業擁有35年的發展歷史,尤其是近10余年來的創新發展,專業特色鮮明,人才培養質量過硬,已經成為鄭州市乃至河南省美術設計與制作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一、踐行新發展理念
在學校“建靜雅校園、做儒雅教師、育優雅學生”辦學理念的引領下,美術設計與制作專業不斷強化制度管理,狠抓內涵提升,持續完善工學結合的“平臺+崗位”人才培養模式,樹立“注重創新思維、提高藝術素養、強化職業能力”的教學理念,構建以就業為方向,以培養目標、職業能力為基礎,教、學、做合一的課程體系。學校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過程,實現了專業教學質量與辦學規模的協調發展,逐步探索出一條適應專業發展需求、中高職銜接、產教深度融合的特色專業發展之路。2016年,學校被省教育廳認定為河南省職業教育特色學校;2017年,學校被鄭州市教育局認定為鄭州市首批美育示范學校。學校在特色專業發展、內涵發展、多樣化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實、越來越自信。
二、打造多彩實踐課堂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深化專業教學改革
經過深入研究,學校決定以“公共空間設計”“廣告設計”和“包裝設計”三門課程為突破口,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該模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實現了教師之間的取長補短,促進了教師“雙師型”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探索“以競賽為引領、以展演為支撐”的藝術類中職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不斷完善美術設計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健全“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根據實際建立了專業技能競賽、素質能力競賽、文明風采競賽“三賽合一”的工作機制,校內專業匯報形成班級為點、年級為線、專業為面的“點、線、面”相結合的校級專業競賽格局,與市賽、省賽、國賽相協調、相適應,形成了“校內有比賽、層層有選拔、專業全覆蓋、師生全參與”的競賽格局,以賽促教,實現“教賽融合”“教、學、做一體化”。學校通過各類競賽活動的開展,推進了藝術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的辦學理念。
2018年,在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5部委主辦的“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中,學校選送的兩個參賽項目《雕版·嬗變——河南“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和《和園——田園群居養老樂園》分別榮獲全國一等獎、三等獎。
(三)強化校內生產性實訓,注重專業設置與崗位需求對接
美術設計與制作專業先后建設了皮雕、扎染、裝裱、陶藝等8個不同類別的實訓室,擴建改造了美術畫室、圖形工作站等專業技能教室;學校又建立了廣告、裝潢兩個校內實訓基地,開展具有美術學科特色的生產性實訓課程,并把實訓課程納入學分制選課系統,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每個學生特長發展。
(四)引入“非遺”項目,提升文化自信
1.“非遺”項目促進了專業特色發展
學校先后聘請開封宋都木版年畫博物館館長任鶴林先生、中華剪紙藝術委員會理事袁升科先生、面塑大師劉玉偉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校授課指導,并建立了大師工作室,植入“非遺”課程,進行常態化教學。2016年,學校被授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封木版年畫傳承基地。
2.“非遺”項目促進了專業教學改革
“非遺”資源的融入是對設計專業課程內容和載體的有益補充。豐富的“非遺”創作元素和題材加深了學生的藝術修養,提升了學生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了學生的設計思維。同時,“非遺”資源融入項目課程,有效促進和提升了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的職業能力。學校建立了“大師+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大師”——“非遺”傳承人在項目教學中起到的主導作用;同時,學校的教學“名師”也以“大師”為師,通過傳、幫、帶,使項目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培養了學校自己的師資力量。目前,已有1名教師獲得市級面塑專業傳承人的稱號,為持續帶動“非遺”項目的穩定和發展開了個好頭。
通過學習“非遺”項目的歷史由來、風俗奇趣、工藝流程、造型紋飾等內容,師生加深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了解和認識,增強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同學們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越來越多地運用一些傳統文化的符號來表達自己對設計的理解和對文化的理解。
3.“非遺”項目的引入促進新專業的形成
學校引入“非遺”項目,從剛開始的社團活動,到后來的實訓課程規范,再到后來課程的校本化,實現了“非遺”項目與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學校順勢而為,將形成的“非遺”項目集群特色與新興專業建設結合,成功申報了“民間傳統工藝”專業,并于2019年開始正式招生。學校采取“名師+大師”帶領學生專業學習的現代學徒制的模式進行教學,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一分力量。
三、構建教師立體發展平臺
學校發展,師資為先。學校以請“大師”、育“名師”、促“雙師”為教師隊伍建設目標,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有計劃地組織本專業的骨干教師進行培訓,到企業和高校學習,邀請專家到校指導,引用“名師工程”“青藍工程”“達標工程”,通過“觀摩課”“示范課”“達標課”等公開課比賽,對教師進行分級分類培養,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目前,學校“雙師型”教師每年定期下企業生產鍛煉,同時聘請企業骨干人員來校交流授課,有效促進了教學改革。
“一花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學校教師培養機制的引領下,一批美術設計制作專業的教師脫穎而出,在省市名師遴選、教師基本功大賽、科研課題立項等各項活動中嶄露頭角、連獲殊榮。我校教師孟建軍作為主持人的鄭州市中職美術設計與制作專業技能工作室及河南省中職美術設計與制作專業名師工作室先后成立,這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起到了良好地示范帶動作用。
四、對未來發展的思考
美術設計與制作專業經過30余年的發展與積淀,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優秀設計制作人才; “非遺”項目的引進,促生新專業的形成,職業教育的專業發展要和市場、社會緊密接軌。如何使專業更好地持續發展,我們有以下思考。
(一)深入推進工學結合和校企合作
學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專業課程建設、科研課題開發等方面,積極與相關行業和企業專家開展深度合作;學校選派專業教師進企業掛職鍛煉,協助解決企業技術難題,逐漸形成“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二)不斷優化與完善課程建設
學校加大精品課程建設力度,有計劃、分批次地將其逐步建設成為校級、省級精品課程,以點帶面,切實推動課程改革。學校按照職業能力需要和行動導向模式對相關課程進行重構,積極開發符合校情、學情的校本教材,為任務引領式學習和項目學習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形成了較為合理的職業能力培養系統化教學體系。
(三)進一步加強現代學徒制教學
學校多渠道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專兼職教師,生產性實踐課程至少有1名來自企業一線的專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學校每年還選派2~4名專業教師,深入到生產一線,采取企業掛職鍛煉、相關技能培訓、學習和考取相關技能證書等多種方式,提高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能力。學校尤其鼓勵教師參與與“非遺”相關的文創產品的再設計、再開發工作,讓我們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學校積極嘗試開展“名師+大師”和專兼教師配對工程,全面提高專兼職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能力。學校通過“校企兩棲”的途徑,提高教學團隊的項目實踐能力、教學科研能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非遺”文化是歷史積淀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學校是傳播文化的陣地,鄭州藝術幼兒師范學校會一如既往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讓“非遺”專業特色建設與課程建設攜手并進,增進學生的文化自信,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