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珣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是卻面臨著理論與實踐兩大問題:即適應經濟新常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本文通過重點分析經濟新常態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利弊來談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綠色發展 ?四個全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提出要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發展道路。首先要明確建設綠色發展道路,加大綠色發展力度,推動人們參與到綠色生活中。本文主要以黑龍江省為例,從生態、生產和生活三方面探討中國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實現綠色發展。
經濟新常態要求我們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一直以來綠色生態建設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而提質增效可以有效護環境資源。一直以來,我國一直處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態,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生態環境卻一直在被破壞。而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是提質增效,不但生產的質量和效率需提高,對環境的破壞度也有效降低,這推動了我國綠色科技的發展,對我國的資源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我國的經濟生態環境建設還有待欠缺,且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污染源也比較廣,這也是綠色生態保護不能夠全面推動的原因。當前我國地區發展、城鄉發展是不平衡的,比如東北地區發展與南方大城市不能同步,農村地區與城區發展差異較大。而想要治理環境,也需要經濟的投入,所以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著矛盾。因此,想要實現綠色生態發展還需要做長遠努力。
經濟新常態可以有效緩解我國在生產和生態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正在放緩,追求的不再是數量,而是質量和效益。以黑龍江的大豆為例:據調查,早在2018年黑龍江海倫市大豆的種植面積就為200萬畝,產量達28.75萬噸,其中有加工企業5家,而每年年加工能力為10萬噸。現在海倫市是國家優質大豆生產基地,被農業部授予“中國優質大豆之鄉”的美譽。不但大豆的產量增加,質量也是極好的。像這樣的綠色化的產業結構即為經濟新常態的成果,推動了我國綠色發展。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狀態的過程中,綠色生產發展也需要轉型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發展在個別領域上仍然處在經濟增長粗放且效益不高的狀態,所以綠色生產發展面臨的困難還較大。
經濟新常態除了推動生態環境和生產的發展,還推動了綠色生活消費方式的發展。當前我國的消費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的趨勢。通常情況下人們的消費理念各有不同,有的人消費講究的是實用,有的人消費講究的是精致。但是現在的消費趨勢是以健康舒適為主,這也成為推動綠色生活的主要因素。現在人們越來越關注綠色生活,也正在養成綠色生活的習慣,這也對生態文明建設起著推動作用。
同時,生態環境現狀對人們的生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當前,我國資源環境生態的形勢較為嚴峻,環境承載力已達極限。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能力也在提升,然而消費卻是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一大原因。比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幅增加、生活垃圾也越來越多、電子垃圾數量也在攀升等,這不但會使得綠色生活的養成成為問題,也加劇了我國資源環境問題。
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的建設相互影響,這就要求我國在進入經濟新常態的同時要建設綠色生態發展道路。
想要建設綠色生態社會,首先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當前我國的各種能源消耗量仍然很大,這也不利于未來經濟的持續發展。所以說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本源。其次,需要建設友好的社會環境,國家應該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減少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的范圍??傊?,節約資源即是對環境的保護,有利于綠色生態道路的建設,從而使得人民生活的生態環境宜人美麗。
推動綠色生產,降低能耗即是對環境最大力度的保護。我國想要持續進行低碳經濟發展,就要通過多種措施來提高綠色經濟的發展。比如加強法律法規的綠色生產規范力度,增強企業、人民對綠色生產發展的認識,使得綠色生產能夠深入人心,全面發展。再比如建立綠色產業結構,黑龍江有高標準富硒基地面積100萬畝,其中大豆40萬畝,水稻40萬畝,鮮食玉米、雜糧及特色作物20萬畝,富硒農產品加工企業有6家。因此,黑龍江的海倫市還被中國營養學會授予“中國黑土硒都”稱號,“海倫大豆”、“海倫大米”也在2017年榮獲農業部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像這樣的綠色產業結構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會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說發展綠色生產,可以實現生產在生態的美化作用。
想要實現綠色生態發展,養成綠色生活的習慣。首先需要引領綠色需求,當前,人們對生活的健康、綠色的需求越來越關注,國家和政府機構可以借此引導公眾進行綠色消費,以培養綠色生活的好習慣。比如可以建設綠色市場,銷售綠色產品,如黑龍江的鮮食玉米、慶安大米、辣椒等。這些農作物不但營養味美,而且綠色健康,能夠滿足人們對綠色生活的基本要求。借此以提升人們對綠色生活的體會,從而養成綠色生活的習慣,提升生活美好的質量。
綜上所述,在新經濟常態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挑戰和機遇。想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需要先實現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等目標,增強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這樣才能實現保護美麗的生態環境,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鍇,周啟清.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綠
色發展道路探討[J].改革與戰略,2018,34
(03):45-48.
[2]王穎,何況.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綠色發展道路探討[N].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04):48-53.
[3]黃娟.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的思考[J].創新,2016,10(01):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