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協同效應,就是通過不同因素的相互協調與配合,從而實現共同發展與整體增強。要想增強中職思政課的協同效應,必須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思政課與工學結合的專業實踐在立德樹人上實現優勢互補,思政課與日常生活教育協調配合。
一、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
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就是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為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一起朝著共同的方向協力發揮育人作用。中等職業學校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用好思政課課堂這個主渠道的同時,要做到“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一)思政課要發揮好主渠道作用
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思政課,包括“哲學與人生”“經濟政治與社會”“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生涯規劃”這幾門課程,承擔著對中職生進行較為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社會經濟、政治知識教育,道德、法紀教育以及職業生涯教育的任務。顯然,在中職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思政課是主渠道。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首先要發揮好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中等職業學校的思政課,從課程設置到課程內容經歷多次改進,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不斷增強,實效性不斷提高,但要更好地發揮其主渠道作用,仍需在改進中加強,提升課程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多樣化成長發展需求。
一是思政課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思政課的內容、形式、方法也要不斷完善。二是思政課要進一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強調人文關懷。三是中職思政課要結合學生的特點,以學生為本,把思政課的出發點和歸宿放在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上,凸顯思政課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價值和意義。思政課只有不斷與時俱進,才能發揮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作用,才能發揮好對各類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領作用,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才能有方向和標準。
(二)各類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也應該是學校各類課程的共同任務。每門課程雖然內容不同,存在著具體任務、具體目標等方面的差異,但都有“育人”的職責和使命。
發揮各門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各類課程要充分挖掘自身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資源。每門課程都蘊含著一定的價值追求、道德精神、人文情懷。一方面,可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聯系起來,使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和載體。另一方面,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其中,為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和技能提供精神動力和支撐。二是結合不同類型課程的特點和優勢,拓展思政課的育人渠道。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形成是多渠道、多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相對而言,思政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顯性化的特點,其他課程具有隱性特點。各類課程可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要求,通過專業知識教育、職業技能訓練與競賽、體育競賽、文藝演出等教育方式,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比如,在職業道德教育中,思政課偏重從知識形態上講理論、樹規范,在職業技能訓練中則有意識地要求學生遵守規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規范行為。
二、思政課與工學結合的專業實踐
中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個層次,工學結合是其基本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把學生的在校學習階段與在企業工作階段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把學生的教育由學校擴展到了社會和企業,使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得到鍛煉。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課的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工學結合培養模式能夠把思政課的小課堂和社會的大課堂結合起來,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真實情境,使學生在社會、企業的真實情境中參加實踐,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
思政課與工學結合的專業實踐相互配合、優勢互補,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參加社會、企業實踐對形成綜合素質乃至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樹立吃苦耐勞精神,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督促學生較好地完成工學結合的學習任務。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工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在思政課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到社會、企業中領悟、體驗、總結;在職業道德教育中,引導學生在企業實踐中規范行為,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讓學生在企業實踐中認識職業素質要求,增強學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動力。
三、思政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配合
中職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由學校、黨團組織、班主任及學校其他人員對學生所進行的管理、組織、服務活動。對于處在十六七歲年齡段的中職生來說,這種活動對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政課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上雖有不同,但二者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這就決定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課應該是相互配合、相互協同。
思政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調互補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以課堂為主要形式、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針對中職生的年齡、認知特點,貼近中職生的生活實際,滿足中職生的發展需求。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和學生管理、服務人員相結合,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思想、行為狀況,以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另一方面,在對學生進行管理、組織、服務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能夠幫助學生從理性的深度和高度認識自身存在的思想、行為問題,使學生養成理性思維。學校的管理、組織、服務人員,不僅要持續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而且要了解思政課的內容和要求,加強與思政課教師的溝通聯系,以增強思政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效應。
(責編 ?張德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