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宇 胡慧靈
摘要:旅游屬于經濟產業當中的一種代表性產業,目前在社會上已經備受大眾認可,同時各個地區也不斷開拓著旅游資源,特別是民俗旅游更受國內外旅游愛好者的青睞。但是,民俗旅游屬于旅游主體借助異地民俗文化的開發與保護,從而實現對自身旅游審美興趣的一種滿足。因此,本文采用文獻法、案例分析法對民俗旅游相關的資料及有關研究對象進行了研究,對民俗旅游的開發與保護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民俗旅游這種以某一個區域帶有旅游影響力的民俗活動,只有維持一種原生態行為才可以更好地體現旅游本身的主體意義,以期在民俗旅游保護與開發方面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民俗旅游;民俗文化商業化;民俗保護
引言
旅游屬于一種相對特殊的社會經濟現象,其不僅屬于旅游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同時也是人類、社會以及民俗學等多學科共同注重的話題。民俗因為和旅游之間的高度關聯性,民俗學在旅游研究方面也具備比較突出的責任與優勢。從整體角度來看,民俗學對于旅游的研究仍然和社會、人類等學科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研究廣度以及深度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并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化、科學性的理論體系以及方法論。因此,分析民俗旅游開發與保護具備顯著實際意義。
一、民俗旅游的概念
首先對于民俗而言,這一種現象是人類本身帶有的一種需求,作為一門學科,其可以具體的證明民俗這一理念。對于這一名詞,從實際的民俗事象角度來看,民俗事象或現象主要是在特定區域中表現出自己的風采,因為人們的生活并不是在一個平面上持續開展的,所以人們的進化以及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區、族群在經濟、文化以及政治等多層面上存在自由的發展軌跡的情況差異較大。其次,旅游是以借助地理位移實現生理與心理層面上的變化。而民俗旅游其本質含義是以民俗為特色的旅游項目,民俗旅游一詞在辭海當中的解釋是以旅行游覽民俗文化為主,這一種解釋相對而言更加簡單和大范圍。這也就是民俗旅游這一種特色旅游形式逐漸衍生的根本原因。
1988年,陸景川在其所著的《民俗旅游發展淺析》一文中最早提出“ 民俗旅游” 這一概念。他在文中主要寫到我國民俗旅游是屬于一種高階層的文化類旅游,并認為民俗文化可以對外開放,促進民俗旅游發展。而2006年9月,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副教授巴兆祥在他所寫的《中國民俗旅游》中也提到了“民俗旅游”,他提出的民俗旅游就是把地方民俗文化與旅游相互結合,從而開發和利用。民俗旅游目前屬于人類社會中重要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經濟活動。為了更好地拓展旅游資源,各個地區的旅游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此時不同的旅游行為也不斷吸引著游客,民俗旅游以及快餐式旅游等口號層出不窮。因為旅游文化和相關的民俗文化研究的缺乏,導致民俗文化被社會經濟市場化,缺失了原本的文化蘊涵。
二、民俗旅游的研究背景
隨著旅游行業的持續性發展,民俗旅游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多,此時變衍生出了關于民俗旅游的研究。獨特的民俗旅游這一社會經濟現象一出現便開始快速發展,吸引大量對民俗旅游愛好者前去游覽。這也促使了從一開始的民俗村落逐漸演變成城市中的小“民俗”,并且其中許多文化也并非是古老傳承的民俗文化。大多的民俗可能會因為社會經濟、文化交流、社會地位而進行改變,讓整個社會群體所接受。且民俗文化會因為地域不同而產生部分差異,但其文化又是有密切聯系的。城市中客居人多、交通便利,古老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是很難留存下來的。但如果偏居一偶,或是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所寫到的遠離城市生活的封閉狀態,則民俗文化是很容易得到固守的。在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山谷小村中就有著各種各樣的山歌小調,但他們的調子大多都是各不相同的。原因就是封閉的生活環境,造就了這種獨特的旅游民俗文化留存。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旅游很長一段時間是以政務接待為主,旅游學研究停滯不前,此時民俗學也成為了民間文化的一種獨特表現。在民俗與旅游再次結合時已經到了20世紀末,為了更好地適應民俗旅游的持續性發展,有許多研究都圍繞著旅游資源的民俗話題開展。借助詳細的研究分析便可以發現,因為時代背景的影響與約束,傳統、民間以及中下層文化等詞語屬于民俗的關鍵詞,這一些民俗學本身的形成與文化遺傳物的概念有密切關聯性,此時在民俗學的持續性發展過程中,文化遺產這一特征逐漸被摒棄,同時民俗也逐漸擴散到了日常生活文化當中,簡單的說民俗元素包含了所有旅游行為活動。
三、深圳民俗旅游村的開發現狀及問題分析
在進行民俗旅游開發與保護的調查中,以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為例。這一文化村屬于我國一個包含多個民族民間藝術、民俗風情以及民俗建筑的游覽區,占地約20萬平米,每年經濟收益比較可觀,同時對于當地居民的脫貧也存在一定的推動作用。我國民俗文化村可以從不同角度上體現多民族的民俗文化,景區當中涉及到多個民族和村寨,同時根據原本的景觀相對應的建造。游客在民俗村寨中可以游覽民族風格的建筑物,同時還可以欣賞不同民族的歌舞表演以及工藝品,品嘗民俗風情美食,觀察各種游行、晚會、節日,使游客可以在豐富活動中感受民族文化藝術。但隨著民俗村的興起,各個城市中開始建設起大量的文化園,以此實現了對游客的吸引,但是大多數都是開場熱鬧、逐漸冷場,在經濟效益方面并不理想,甚至還有部分虧本經營。因為人們對于這一種克隆的形式會逐漸呈現一種無興趣的感受,這一種民俗旅游本身不僅勞民傷財。同時還會促使民俗旅游逐漸失去經濟價值與傳播效益。雖然這一種行為方式能夠滿足一些時間較少、體質較差的游客需求,但是在具體的經營中并不能讓旅游的主體和旅游從業者得到滿足。因為這一種在城市當中的“小”風景,并不是真正的民俗旅游,在整個民俗旅游環境當中缺少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民俗文化。旅游屬于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在旅游的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開拓人的眼界,實現視野的擴展,提高自身修養,并且還可以實現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等作用。對此,不同地區的旅游部門應當有意識的改變具體行為方式,保護民俗村的民俗文化不被過度開發破壞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