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豹 周秋建
摘要: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技術也開始對財會領域產生多維影響。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既為傳統財務核算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本文從正反兩個方面討論了人工智能對財務核算的影響,并針對人工智能財務核算可能帶來的幾個風險點,給出了相應的管控建議,旨在增強人們對人工智能財務核算的全面思考,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使人工智能作為一個有力的技術工具,更好地服務于財會領域的發展。
關鍵詞:人工智能 ?財務核算 ?風險管控
國外方面,1987年,美國AICPA發表了文章《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簡介》,文章從會計、審計、稅務等方面指出了人工智能系統在財會領域發揮的作用,揭開了人工智能系統與財務核算之間關系的研究序幕;2016年3月,德勤與Kira systems合作制造了“德勤財務機器人”,它能夠代替人工迅速閱讀合同和文件,并從中提取有用信息;同年普華永道等事務所也相繼研發出財務機器人;Smacc公司也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財會軟件,它能夠利用機器識別和閱讀發票信息,并且該軟件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可以跟蹤生產、銷售等成本情況。
國內方面,2016年8月,北京嘉蕓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蕓豆會計”這一款全自動、智能化的財務系統,從掃描上傳票據到結賬,全程僅需1分20秒,顛覆了以往大眾對記賬的認知;中化國際也引進了普華永道財務機器人,在銀行對賬、增值稅進銷項差額提醒、月末入賬提醒、增值稅在線驗證等四個方面實現財務核算自動化,將財會人員從簡單乏味的基礎財務工作中解放出來。
總體來看,財務核算工作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以手工處理證、賬、表為主,屬于會計1.0時代;90年代開始進入會計2.0時代,財務軟件實現了手工處理證、自動生成賬表,這一階段會計的核算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今,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財務機器人已經逐步替代傳統的算賬、記賬、報賬工作,財務核算正在向會計3.0時代邁近,此時財務工作重點也需要轉型升級,工作職能由原來的核算拓展到分析、決策和管理,財務分析也需要從單純的財務面轉向業財結合面。
(一)人工智能的應用對財務核算的正面影響
1、大幅度提高了財務核算效率
目前諸多企業常用的用友、金蝶等賬務處理軟件相較于手工做賬,雖然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并沒有改變賬務處理程序,仍然是財會人員按照原始憑證錄入系統,系統生成記賬憑證,然后財會人員按期編制明細賬和總賬,期末對賬,按期編制財報。這樣的賬務處理流程仍需要財會人員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數據錄入方面,并且產生的財務數據時間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無法實時的反映市場變化。而人工智能系統對原始單據的掃描、入賬等步驟幾乎可以同步進行,一方面,自動化處理流程將財會人員從重復繁瑣的基礎核算工作中解放了出來,為財會人員節約出更多的時間用于從事財務指標分析,資金預算編制等更有價值的工作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系統對數據的快速處理使財報的編制不再受時間的限制,可以更好的將公司的實施經營狀況與財務數據結合起來,并且能夠隨時出具各項業務的動態指標和財務報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財務數據的生成速度及準確度,能夠更好地支持企業管理層的經濟決策。
2、提高會計信息準確度
財務數據真實有效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才能夠幫助管理層進行正確的決策。而財會人員在實際的賬務處理時,不可避免的需要對一些會計信息進行調整、主觀判斷和選擇性披露,這樣就有可能大大降低財務數據的真實性。比如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對于資產的初始確認,公允價值法顯然比歷史成本法更合理,但現實中單純依靠財會人員的職業經驗對公允價值的判斷是不可靠的,《企業會計準則第 39 號——公允價值計量》中指出,公允價值的準確計量離不開標準、規范的評估技術,這就需要利用人工智能系統在技術源頭上盡量減少人為操縱,主動降低人對特殊會計信息的處理程度,可以將特殊業務會計處理所需用到的專業知識、數據模型、邏輯推理程序輸入到人工智能系統中,由人工智能系統自主選用最優的算法對會計信息進行邏輯推理、數據處理和分析,由此得出所需數據,甚至可以用人工智能系統校驗財務數據的合理性,發掘數據之間的勾稽關系,準確識別不實的財務信息。
3、推進財會人員職業結構轉型升級
目前,AI系統已經可以取代人工進行標準化電子原始憑證的錄入、記賬、算賬、編制財務報表等初級的傳統賬務處理,隨著AI系統的更新升級,更高級的AI系統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系統自主學習等智能手段,識別非標準化的合同文件、音頻及視頻等原始會計信息,將其轉化成記賬憑證所需信息接入系統,并且AI系統還能夠進行財務數據分析,資金預算編制等原本人腦才能完成的工作。因此,AI系統的普及,將會弱化會計的基本核算職能,而進一步強化監督職能,推動核算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管理會計對財會人員的要求就不僅僅是熟悉會計準則、會計核算原則和流程,更要求財會人員具有數據思維和價值思維,能夠將財會、法律、計算機、經濟等知識融合起來,以AI系統為工具,準確而快速的反映企業財務信息,為管理層的經營決策提供業財方面的支撐。因此,AI系統的應用將會推動會計由核算型轉為管理型,由事后數據反映轉為企業價值創造的手段,不斷推進財會人員職業結構轉型升級。
AI系統的應用將會推動會計由核算型轉為管理型,由事后數據反映轉為企業價值創造的手段,不斷推進財會人員職業結構轉型升級
(二)人工智能的應用對財務核算的負面影響
1、傳統財會人員面臨挑戰
不同企業對新技術的反應速度不同,雖然人工智能的應用不會使財會領域的發展短期內出現斷崖式巨變,但是對各行各業財務核算的影響都是漸進式的,長期來看,必然使財務核算出現顛覆性的巨變。比如人工智能會逐步取代以往需要人工完成的原始數據錄入,記賬對賬等基礎財務核算工作,因為在這方面人工智能的數據處理效率和準確度都是完勝的,未來AI系統甚至能夠將財務機器人所獲取的信息直接植入系統,自動調用相對應的會計準則, 編制分錄,實現全自動化會計核算。這勢必會導致許多傳統會計核算崗位的冗余,一些財務人員面臨失業的風險,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迭代升級,會計也不再是越老越吃香的職業,因為新技術對會計人員的工作技能提出了新要求,AI技術也絕不是會計電算化的加強版,它對會計信息的智能識別、邏輯處理和強大的計算功能將會對傳統會計產生巨大的沖擊,甚至會帶來取而代之的風險。
2、財務信息安全風險
人工智能的不斷普及,將會大大降低人工對會計核算的參與度,而人工智能對會計信息的處理,是依靠計算機代碼完成會計流程,而計算機代碼設置的輕微偏差就會導致會計信息的失實,網絡攻擊、黑客在會計核算系統中植入惡意代碼等情況,輕則盜取企業的財務數據,泄露公司商業機密及未來發展布局;更嚴重的可能使企業財務系統癱瘓,財務數據丟失,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
3、法律風險
我國政府及社會各界目前對于人工智能都是采取較為開放的態度,這種狀態難免會出現人工智能發展態勢超出現有法律約束范疇的情況,比如人工智能對于會計流程的實現需要大數據作為支撐,而大數據在采集客戶資料、消費偏好等信息時可能會存在侵犯客戶隱私的情況;人工智能在調用歷史案例以解決企業當前的財務問題時,也可能會產生侵犯知識產權的風險;并且人工智能在運算時單純依靠數據和模型,缺乏道德倫理等人文思考,可能會因缺乏價值觀、道德感和社會責任觀而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人工智能的初衷就是讓機器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而當我們對人工智能賦予“人”的定義,那么人工智能產生的法律問題和經濟后果由誰來承擔?如何區分“自然人”和“智能人”的法律責任?怎樣對人工智能實行法律限制和制裁?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一)財會人員不斷提升專業技能
上文提到人工智能的普及會釋放出大量會計基礎核算人員,而這些人需要根據時代的新要求,提高自己專業技能,加強自身財務會計基礎知識與計算機知識的深度融合,同時立足于公司一線業務,將自身財務知識融入到業務中,為公司開展新業務提供業財方面的建議;利用人工智能在道德判斷方面的缺陷,加強自身在公司戰略、社會責任,道德判斷等方面的優勢,為企業管理層決策出謀劃策,這樣才能減少被新技術淘汰的可能。
(二)建立信息防火墻,加強系統自主防攻功能
由于網絡數據的不安全性,要求我們要建立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威脅情報預警與風險監測機制,及時采取風險管控應對措施,推進信息安全機制的落地;利用算法深度開發系統的自主防攻功能,在軟件漏洞、病毒檢測和自主防攻等方面深入探索,在預設程序時就建立多重風險防火墻,并在人工智能會計信息系統中嵌入人工控制程序,將風險控制的最終落腳點回歸到人身上,而不是完全交給人工智能系統。采用以上多重手段確保企業內部財務信息安全完整,人工智能系統有條不紊的為財務核算服務。
(三)適用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
適當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從源頭上防范惡意軟件進入市場,同時加強對正版財務智能系統的保護,打擊山寨人工智能產品;另外,要從法律和倫理的角度清楚的界定“自然人”與“智能人”的界限,明確人工智能系統的法律責任歸屬,完善相關的財務核算標準體系和配套機制,加快修訂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防止人工智能系統反客為主,實現人工智能系統為財務核算提供高效服務的目標。
人工智能系統的出現和應用,是科技進步的產物,也為財務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在以開放的態度鼓勵人工智能系統在財務領域的普及,享受人工智能系統的高效率服務的同時,也應當警惕其可能帶來的風險,事先建立對人工智能系統的風險管控方案,這樣才能夠促進人工智能長久的為財務核算服務,提升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
[1]程亭.會計監督和內部控制的辨析與協作[J].會計之友,2011(8):94-95.
[2]戴柏華.適應新常態,融合促發展,積極推進“互聯網+”下的會計改革與發展[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8):5-6.
[3]韓麗萍.“互聯網+會計”時代洶涌而來,財務人員應如何轉型[J].財會學習,2017,(16).
[4]李偉,李艷鶴.“互聯網+”大數據環境下會計理論創新與實踐[J].商業會計,2017,(18).
[5]潘上永.論新技術下會計的轉型升級和未來發展[J].會計之友,2016,(23).
[6]秦榮生.“互聯網”時代會計行業的發展趨勢[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12).
[7]唐洋,王秋林,陳慧敏.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對內部會計監督的影響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6):107-111.
[8]王洪華.淺析當前企業會計監督的不足及完善[J].財務與會計,2014(4):47-48.
[9]王海兵,董倩,楊娛.企業內部控制審計信息化風險與應對策略研究[J].會計之友,2015(9):57-61.
[10]王世杰,黃容.面向小企業的智能會計信息系統研究-兼論會計智能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21):49-53.
[11]周峰.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賦能專業服務-SWAAP系統架構和應用介紹[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7(1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