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嘉悅 洪家娜
摘 要:長期以來,文言文在語文課程中都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但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今天,文言文教學卻面臨著諸多困境。信息化教學工具的合理使用正是突破困境的有效路徑。因此,本文在明晰當前傳統文言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選取“101教育PPT”這一信息化教學工具,以《湖心亭看雪》一課為例,展示信息化教學工具對于傳統文言文教學模式的新突破,從而探討信息化教學工具在構建文言文“理趣課堂”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工具;文言文教學;101教育PPT
一、引言
文言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學習和研究古人思想觀念有著非凡價值,是語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項內容。然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教育模式也朝著教育信息化發生轉變,以“生硬背誦、逐字逐句翻譯”為主的傳統文言文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教學和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需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教學弊端,并發揮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用是未來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本文在明晰當前傳統文言文教學困境的基礎上,選取“101教育PPT”這一信息化教學工具,以《湖心亭看雪》一課為例,初步展示信息化教學工具對于傳統文言文教學模式的新突破,從而探討信息化教學工具在構建文言文“理趣課堂”中的重要意義。
二、當前文言文教學困境分析
(一)“文”“言”分離
在當前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面臨的首要難題就是“文”與“言”的關系。“文”就是指文章的思想內涵、章法結構及藝術手法等,“言”則是指文章中的文言實詞、虛詞、語法及句式。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多采用填鴨式教學,導致文言文教學有“言”無“文”,即教師向學生硬灌輸知識點,句句翻譯,字字落實,甚至讓學生直接背下教學參考書上的翻譯,完全忽視了學生對文言文的感受和體驗。
(二)誦讀指導缺失
相比現代文,文言文離我們所處的時代較為遙遠,學生容易對文字感到生疏,文言語感不強,在理解文言內容上存在一定困難。而誦讀正是營造語境、培養語感的重要方法,它強調的是整體感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讀順文章,而且能讓學生在讀中不知不覺地積累知識,領悟文章情感。但是現今的文言文教學課堂卻以“靜”為主要特點,鮮少有師生動情誦讀的痕跡,即使有讀,也只是學生盲目地泛泛而讀,教師幾乎沒有給予方法上的指點,學生收獲甚少,誦讀指導嚴重缺失。
(三)教學評價失時
目前,文言文教學評價主要依靠作業和考試,側重的是終結性評價,缺乏形成性評價。教師往往需要在授課結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憑借作業完成情況、考試結果才能了解學生對這一篇課文的掌握程度。這就導致教學反饋的滯后,因此錯過了幫助學生查漏補缺的最佳時間。同時,這種靜態的評價方式不利于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結合,形成性評價的缺失導致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被忽略,教學評價的失時使得一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無從知曉。
三、依托“101教育PPT”,構建“理趣課堂”
當前文言文教學困境亟待突破,指向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呼喚“理趣課堂”的建構。所謂“理趣”,即含理而有趣,指課堂教學遵循規律,課堂生活富于趣味。具體到文言文教學,“理趣”又可以進一步闡釋為:教學中遵循“言”的規律、依據“文”的特點,設計出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達到了“理趣”之境。[1]
在信息化教學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學也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而借助信息化教學工具則不失為改善文言文教學現狀的一劑良方。筆者嘗試將“101教育PPT”運用于《湖心亭看雪》的教學中,以剖析這一教學工具對文言文“理趣課堂”的構建作用。
(一)巧用朗讀工具,讓課堂“聲”動起來
《湖心亭看雪》是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的一篇晚明小品文,文中優美的寫景句子是表現作者情感的關鍵之處,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可以逐漸感知文章的情感。但是,只有“讀”還不夠——讀而不得法,事倍功半;讀而得法,事半功倍。現實中,學生往往只知道漫無目的地埋頭苦讀,即使讀得舌敝唇焦,但結果卻是“過目就忘”。這就需要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能受用不盡的讀書方法指導。然而,許多教師苦于自身朗誦功底的不足,無法在課堂上進行很好地誦讀示范。此時便可以利用“101教育PPT”中的「朗讀工具」,老師可以在備課時一鍵插入《湖心亭看雪》的朗讀資源,并在授課時一鍵播放音頻。需注意,該工具不但能進行全文朗讀,通過提前設置,還能自動分段、分句朗讀。教師只需要簡單地勾選,就可以自由組合需要朗讀的內容,省略不需要朗讀的部分,使得朗讀指導更具針對性。對于重點句子和段落,則應該反復誦讀。例如,在“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為了讓學生體會三個“與”字連用的妙處,需要反復聽讀和誦讀。讓學生在反復品讀中領悟到這三個“與”字連接著三個不同的空間方位——上、中、下,因而恰到好處地突出了上上下下都被大雪覆蓋的情景。倘若去掉了“與”,語氣就不夠舒緩,同時天云山水好像是截然分開,十分清晰;而加上“與”,則語氣變得舒緩,天云山水互相彌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茫茫一片,寫出了雪后特有的景象。
同時,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是被動地聽和簡單地動嘴。實際上,這也是一個有趣的活動環節。利用「錄音答題」功能,選取課文朗讀得好的同學進行錄音展示,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此外,錄音答題后,學生可以對自己的朗讀進行回放,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開啟有針對性地練習,直至提交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同時,教師可以展示不同學生的錄音作品,讓學生相互比較,取長補短。這樣的活動設置比以往傳統的朗讀教學更有針對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趣味活動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被充分激發。
(二)聚焦重點、照亮難點,實現“文”“言”結合
與傳統的“字字落實、句句翻譯”的教學模式不同,本次教學將重在讓學生自主感悟,通過引導學生對關鍵字詞的品讀產生情感體驗,從而合理把握“文”與“言”的關系。
1.品矛盾之妙
九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鑒賞能力,能初步感知作者張岱對雪景的喜愛,但難以從文本的矛盾處挖掘出張岱“癡”的深層內涵。而這所謂的“矛盾處”就需要教師重點講解。例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既然有‘舟中人兩三粒為什么還說是‘獨往呢?”由于這一對矛盾的兩方在文中并不是集中出現,學生較不容易關注到,此時便可以利用“101教育PPT”中的「聚光燈」功能,聚焦于重點字詞,凸顯“兩三粒”“獨”這一對矛盾,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到這一點,并加深學生印象。由此讓學生理解這里的“獨”不是數量上的“獨”,而是一種心態的“獨”,精神的“獨”,矛盾之處更突出張岱的遺世獨立、張岱的“癡”。
2.悟量詞之巧
除了特殊的矛盾安排,文中的量詞也值得挖掘。例如,“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中,教師便可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的量詞,提問學生是否可以將句子改成“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但是,通過口頭提問或者簡單地將問題呈現在屏幕上,學生可能無法直觀地感受到兩種表達方式的不同,因此可以調用「放大鏡」功能,將句子中的量詞進行放大顯示予以強調,從而向學生明確:原文用“痕”“點”“芥”“粒”更能顯出人在蒼茫冰雪世界中之渺小,小到微乎其微,淡到依稀難辨。
這樣的教學環節,能引導學生仔細品砸關鍵詞句,以此代替逐字逐句翻譯。而教學工具的介入使得“文”“言”兼顧成為可能,通過言的解讀來闡釋它所承載的文化,從而捕捉到作品的象外之意、弦外之音,融“文”“言”于一體,讓文言文教學變得更為高效、有趣。
(三)展現工具交互性,教學評價及時有效
及時有效的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學生知識的內化有著重要的影響。“101教育PPT”則能夠很好地幫助教師實時掌握學生對新課的掌握情況,明確學生的學習動態。
通過手機移動式操控實時掌控課堂,是“101教育PPT”的一大亮點。教師從講臺上“解放”出來,不再是“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代表,教師開始走下講臺,走向學生。
引導學生體悟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字眼——“癡”,讓學生動筆寫下對文中“癡”的理解。在學生作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走動巡視課堂,實時查看學生的答題進度與答題效果。同時,將啟用「圖片快傳」功能,用手機拍下學生筆下的文字,一鍵投射到教室屏幕上,接著組織全班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在碰撞中讀懂張岱的“癡”。
有了信息化教學工具的輔助,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得到及時的反饋,教學活動則能夠得到及時的調節和改進,教學效果也得到及時的強化和矯正,從而使教學目的的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同時,為了打破以往文言文教學的無聊、無趣的低迷狀態,教師可利用「隨機點名」、「花名冊」「AI助教」等功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始終處于一種活躍的狀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極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此告別沉悶的文言文課堂。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只有順應時代潮流,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水平,才能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面對困境重重的文言文教學,教師只有善于利用信息化教學工具,才能在傳統、落后的課堂教學中突出重圍,從而推進文言文“理趣課堂”的建構。筆者嘗試借助“101教育PPT”這一教學工具,展示了文言文教學中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冰山一角,以期引起各學校、教師對信息化教學工具的重視。
參考文獻:
[1]莉芹.例談構建文言文教學的“理趣”之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