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帥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貧困人口群體的規模日益擴大、構成日趨復雜,傳統以“三無人員”為主要救濟對象的城市社會救助體系由于臨時性、運動式的弊端,已無法滿足城市貧困治理的需要。在嚴峻的社會現實之下,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各相關部門要逐步探索建立新的城市扶貧政策體系。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醫療救助制度。然而相較于當今社會因社會結構轉型、經濟體制轉軌、經濟和產業調整、國有企業改革等原因而誘發的城市失業貧困問題來說,要想滿足貧困人員的脫貧意愿和更高層次需求,就業救助是城市扶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就業救助是指國家對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勞動能力并處于失業狀態的成員,通過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培訓補貼、費用減免、公益性崗位安置等辦法,給予就業救助。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轉型產生了對人們生活的巨大沖擊,下崗、失業、農民工、外地打工者,形成了新的城市貧困人群。巨大的失業人口對城市的發展和經濟的轉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為此,促進勞動力再就業,對失業人口進行就業救助勢在必行。從社會救助理論的角度出發,我國就業救助的理念變革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一是就業救助的主體。毋庸置疑,政府是就業救助的主要責任承擔者,在就業救助立法、救助資金的提供及相關事務的管理等方面負擔主要責任。要改變過于強調政府主體責任的觀念,調動非營利組織在就業救助活動中的積極性,發揮對于擴大救助范圍,提高救助力度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二是就業救助的對象。就業救助不是社會慈善活動,它的對象是需要經過一定的篩選并符合一定的救助條件的人。因此,只有確定救助對象的范圍,政府才能制定出最科學合理的就業救助政策,使真正需要救助的個體實現就業,使有限的就業資源得以最充分地利用。如此看來,制定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對于確定就業救助對象的范圍是至關重要的。
一、我國就業救助中的問題
(一)勞動能力鑒定機制不健全,助長“養懶漢”現象
城鄉低保制度是政府和社會建立的一種維護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存發展權利的制度。調查發現,一些具有工作能力人員,包括一些殘疾人,理應接受就業救助并有能力獲得免費介紹、安置工作的機會。但是考慮到一經就業,就不再符合低保條件,且工資與低保補助相差無幾,所以有一部分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為了得到低保補助,拒絕進行勞動能力鑒定,謊稱無勞動能力。由于目前國家沒有統一設置專門對勞動能力進行鑒定的機構,且在醫院進行鑒定成本過高,所以這一部分人被社會“包養”,出現“養懶漢”現象。
(二)社會力量參與無章可循,與政府部門銜接不暢
目前,社會救助工作總體情況是政府干得忙不過來,民間力量卻發揮不夠。研究發現內地人員到沿海城鎮務工沒有落實,要求救助的現象比較普遍,但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不是他們的目的,需要有效解決他們“生活無著”問題才是重中之重,這種情況下需要充分發揮民間社會力量的作用。盡管目前我國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己經取得一些進步,但民間慈善機構申請注冊仍面臨程序復雜、難度大等問題,以至于民間力量與政府部門不能很好地溝通配合。
二、城市扶貧中就業救助的創新性措施與建議
(一)利用大數據網絡平臺,使勞動力與就業崗位相適應
建立各部門信息資源網絡共享系統過程中牽涉部門權力和利益,需要省級及以上政府牽頭進行頂層設計。各單項救助措施形成銜接順暢、統一規范的有機整體,社會救助工作信息互動、資源共享,不僅能為工作人員的辦公提供便利,也能替受助人員免去不少麻煩,提高救助效率。其次,政府需鼓勵地方建立招聘網站,與需要招聘的單位進行對接,為更多求職人員服務。宣傳網上求職,加大對網上招聘信息的審核力度,為群眾提供一個方便可靠的求職平臺。美國政府在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建立了完善的由人力資源網、市場信息網、工作崗位網及職業培訓網等組成的就業信息網絡,失業者可以在網上尋找全國各地的可靠空缺崗位,這己成為企業和求職者的便捷通道。
(二)靈活運用社會救助配套制度,減少低保對象的福利依賴。
為解決由于低保制度所引起的福利依賴現象,可以將享受低保的困難人員的福利由職業介紹擴展到其他救助,即低保對象可同時申請教育救助、醫療救助、住房救助等。在教育、醫療以及住房等方面給予低保對象一定的補貼,并在其他方面如水費、電費、衛生費等日常生活方面給予其一定的優惠政策,由此降低了低保對象的生活開支,使他們沒有后顧之憂。這樣可以促使一部分低保對象因參加工作提高收入而退出低保,并且增強貧困群體的抗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浩淼.就業救助:國際經驗與中國道路[J].蘭州學刊,2018(10):174-182.
[2]范世民. 廣東省城市精準扶貧的路徑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3]陳亞瓊.我國就業救助制度的困境及路徑優化[J].經濟研究導刊,2018(28):173-174+184.
[4]王璐. 國際就業援助的經驗與啟示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7.
[5]許滿. 城鎮低保人員就業促進問題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5.
[6]董麗萍. 從社會公正原則審視我國城市扶貧政策及實踐[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