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于民俗文化的模式化特征與傳統年畫的模式化關系進行了初步的分析,首先介紹了中國傳統民俗與民俗的模式化特點,其次簡單梳理不同朝代的年畫題材特征,最后通過從年畫的構圖、造型特征、色彩三方面初步解釋年畫的模式化特征。
關鍵詞:民間美術;年畫;民俗模式化
傳統的民間美術由于寄托了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和民俗社會情景,從而使得其背后的意義更為深刻,除了藝術的表現形式之外,民間美術傳遞更多的是當時人們的意識形態和民俗活動,所以民間美術也是一種基于民俗生活基礎上的動態的藝術。通過梳理民間美術中年畫創作形式的模式化特征可以對民俗的模式化特征得出初步的認識。
一、民間美術的模式化
民間美術的滿足了人們精神和物質的雙重需求,在傳統年畫中,其藝術表現形式是木板印畫,畫作內容多為民間神話傳說,表達當時人們的精神信仰,寄托美好祝愿。所以也可以說這些包括年畫在內的民間美術作品是人們精神信仰的實體。并且年畫由于人們的需求而可以批量的生產,大量的在平民百姓家庭之中擴散傳播,對當時人們的審美取向的影響和精神價值的影響也非常大,人們的審美取向和精神需求在潛移默化中趨于相同,對特定民間藝術所表達的內在寓意也趨于固定,人們的認知對民間藝術的需求產生了反作用,民間藝術的創作者在后續的創作時題材和表現形式也趨于固化,從而形成了一種民間藝術的創作模式化,傳統年畫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在沒有固定教學模式的情況下,年畫仍然形成了自己的題材體系和內容體系,在固定的題材和表現形勢下形成了模式化的產出方式。
二、傳統年畫的歷史
根據《年畫史》中的論述,凡民間藝人創作并經由作坊行業刻繪和經營的,以描寫和反映民間世俗生活為特征的繪畫作品,均可歸為年畫類。過去年畫不僅是春節張貼戶門的民俗必備品,在其他節日中同樣具有民俗功能。如“正月二十三日,家家貼畫牛于門闑,又剪紙為婦人形,倒懸門 ,及串藥葫蘆、車輪等形貼門,曰‘老君煉丹,貼則四時平安。” 有關端午節有記載:“五月端午節,門前插艾,貼鐘馗圖于門首。”又:“五月五,婦女佩艾虎,戶上插艾枝、柏枝,門粘五雷符。”民間美術的藝術的內涵與一切有關民俗的界定和觀念都有關聯,從身體主體的理論和民俗生活的角度認識民間美術更能發現它與民俗主體和生活的密切關聯,這也是民間美術之所以具有模式化特點的根源。
最早的年畫的創作多是為了表達人類對自然的崇拜與敬仰,創作內容多為動植物為主體 ,而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轉變為了對神的崇拜,到了宋代,由于傳統繪畫和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和普及,春節時在家門上張貼門神也成為了一種風尚,張貼門神的寓意也由鎮宅消災轉變成了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后至明代,張貼年畫的作用逐漸發展為表達美好祥和的喜慶風俗活動。清代則是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國泰民安,通俗文化盛行,為民間的年畫作坊提供了許多創作素材,從歷史故事到戲曲人物都成為了年畫的創作題材,還因為受到西方傳教士的影響引入了一些西方的繪畫技法,比如透視技法的運用。到了清代末年,由于國家內外矛盾的激化,社會局勢的復雜,年畫的題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甚至有一些政治時事題材的年畫出現,到了民國初期,年畫的發展不再繁榮,和諸多的民間藝術一樣逐漸走向了衰退。
三、傳統年畫的模式化特點
年畫本質上屬于平面美術的范疇,主要由構圖形式、造型特征、色彩構成三個方面組成畫面。首先,民間美術的造型模式是民間傳統藝術創作的思維表現。構圖形式多還是以傳統的中國散點透視為主,留白較多,年畫上對畫作背景的刻畫比較少,主要還是以符號形象為主。
在年畫的造型特征中,模式化的特征也比較顯著,常見的年畫造型構成主體在不斷的傳播與發展中成為了承載民俗意向的藝術符號,一般的藝術符號往往不穩定且常有變化,但民俗藝術符號“能指”和“所指”的關系匹配是強制的,在一定時空內持續且穩定。因為通過了長時間的積累之后,這些年畫的藝術符號已經扎根于大眾心中,每當看到特定的藝術形象就會產生特定的聯想和習慣心理進行解讀,因此具有嚴格的傳承性和高度的群體性。如年畫中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就有:“眉眼平多忠誠,圓眼睜,性情兇,若要笑,嘴上翹,若要愁,鎖眉頭”的模式化說法。
年畫的美術色彩也是民間色彩模式和民間藝術的審美意向的體現之一。年畫多追求強烈色彩感覺,為了順應最初大眾對”過年”喜慶熱鬧的需求,色彩普遍趨于鮮明,大量運用原色、純色,少量間色。大致可總結為紅、黃、藍、綠、紫五色為主。用色整體規律概括為:以黑為墨線,紅、黃、藍、綠為主色,綠、紫為間色,選用不調和的單色表現。當然在同樣的色彩模式之下,在不同的地區和時間年畫用色還是存在差異性的,各地門畫另有對某一色的偏重,例如楊家埠與桃花塢門畫均喜愛純度較高的紅藍對比,冷暖對比,視覺效果強烈。朱仙鎮的年畫就以純度高的綠色與黃色為主色調,點綴以小面積的紅色和紫色。年畫的印制方法也多種多樣,刻版套印、墨線手繪、純手繪等,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偏好制作方法,雖然制作方法與用色習慣不同,但各個地區對形象符號的運用是相同的,對大致色彩的把控是相同的,這樣的模式化特點才使得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可以同時滿足眾多人口相似的精神與審美訴求。
年畫作為一種民間信仰承載方式,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傳承下來的民進藝術形式,年畫作為過去人們的精神傳播媒介和信仰載體,由于模式化的特征使得現代人對過去的傳統習俗與民俗文化有理可依。這種傳統的民間美術形式如何在信息快速傳播的現代社會得到新生和保護是值得探尋的,除了要保護文化,更要呼吁對文化的傳承,為傳統文化的新生做出努力。
作者簡介:
魯心怡(1995.9-),女,江西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