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瑞
摘要:隨著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前現代城市居住區外部空間環境逐漸成為了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逐漸由“量”向“質”的方向轉變,即從單純追究居住面積的寬敞舒適,逐步向注重居住區外部環境質量轉化。文章立足于現代城市居住區外部空間設計的已有現狀分類,通過分析對外部空間限定的方法與人性化設計,來探討在新世紀下背景下,現代中國城市居住區外部空間形態的設計方法與應用。
關鍵詞:居住區;外部空間;環境設計
所謂外部空間,是指“由人創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環境,是比自然更有意義的空間。”外部空間主要由以下兩種方式構成:一種是由實體圍合而成的空間,也稱為“積極空間”。另一種是實體占有形成的空間,也稱為“消極空間”。而居住區的外部空間則是由以居住建筑為主的建筑群,通過有意識的組合而形成的外部空間。因為它們同時與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因為不同人的參與,其還具備了比單純居住更有意義的空間特征。
一、現代城市居住區外部空間的分類
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曾在其著名著作《外部空間設計》一書中提到:“若把外部空間考慮為沒有屋頂的建筑,那么相當于建筑設計最基本的平面布局。”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外部空間設計和建筑設計一樣,就是對該空間要求的用途進行分析,并且確定其領域,或者說劃定其范圍。
首先,對于居住區而言,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安全,做到人車分流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居住區外部空間首先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只限于人活動的領域,另一種則是除人以外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領域。
其次,既然第一類是與人行為活動相關,那么我們可以把居民對外部空間的要求再分類:一類為運動空間,一類為靜止空間。運動空間可以用于向某個方向前進,散步、游戲、比賽等等;聯系到居民的具體活動,靜止空間可以用于靜坐、眺望景色、讀書看報、等人、交談、演說、飲食等等活動。所以在運動空間中,人們希望平坦,無障礙物,寬闊。而在靜止空間中,我們可以設置輔助家具使得環境更舒適與愜意,比如長椅、綠植、照明燈具等等。總的來說,外部空間設計要盡可能地賦予該空間以明確的用途,再根據這一前提來確定空間的大小、鋪裝的質感、墻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等。
二、現代城市居住區外部空間的限定
與建筑內部空間不同,內部空間有屋頂,有地板,四周有墻面,這樣就形成了房間。同樣的道理,我們把室內的地面看成室外的基面,可以根據基面的不同材質,高差來限定外部空間。例如上文外部空間分類中提到的兩類:運動與靜止空間。我們就可以利用基面的高差來限定:可以把靜止空間的基面抬高,使運動空間中的交通工具不能行駛到靜止空間來,這種方式比直接在兩種類型空間之間設置護欄顯得更自然,視覺上也更流通。
再比如我們可以把室內空間的墻面來對應室外空間的垂直面,可以利用一些綠化形成的矮墻來圍合室外聊天的場所,也可以利用虛實相間的木柵格來圍合起供小朋友游戲的區域等等。那么這些圍合而成的空間從自然空間中限定出來,給居民創造出了安靜的聊天場所,或者給小朋友形成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游戲場所,因為游戲區域從整個外部空間中劃分出來。
最后,我們可以把室內空間的天花板來對應室外空間的頂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聚落的入口處常常會有標志性的景觀或者節點空間,例如是一棵古老的大樹,樹冠下會有老人在休息,在聊天,小朋友在玩耍等等。他們以大樹作為依托,在以大樹樹冠作為頂面所覆蓋的空間下進行活動,這就是作為外部空間頂面的限定。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看到居住區室外活動的涼亭,很多老年人在涼亭下乘涼、下棋、聊天等等活動。
所以外部空間雖然與廣闊無垠的自然空間連為一體,但我們仍然可以利用基面,頂面與垂直面限定出符合居民功能要求的特定空間,而這些基面,頂面和垂直面對應的矮墻,臺階,綠植等就是外部空間構成的要素。設計外部空間就是利用這些基本要素來創造舒適的戶外活動場地。
三、現代城市居住區外部空間的人性化設計
由上文我們可以得出:設計居住區的外部空間就是通過不同的生活活動空間和交通空間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與社會活動的需要,并用不同的空間限定將人的活動相對固定下來。歸根到底,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給人創造良好的活動場地,是空間組織與人之間關系的設計,如何處理好人的行為需求是設計師在外部空間設計中首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尊重居民自身需求,創造出有活力的外部空間。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對于大多數的居民而言,室外活動并沒有特殊的目的,更多的是隨意的閑逛,隨機性比較大。這時候如果有一個比較感興趣的活動吸引了他,他們就會自發形成團體,比如我們日常見到的廣場舞。對于外部空間的規劃與設計而言,如果能夠讓公共活動的空間或者區域的限定變得更加開闊,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居民停留觀看,進而引發更好的社會活動,使得這塊活動空間顯得更有生機與活力。對于提升小區居民的幸福感也有重要意義。
其次,外部空間的尺度問題。居住區與人的日常活動息息相關,屬于實用性的空間。實用性的空間要求具有親和的人性尺度,包括道路的尺度,休息場地的尺度,景觀綠化的尺度等等。對于居住區而言,較小的空間更容易營造融洽、親近、放松的氣氛,比如我國傳統古典園林中的“曲徑通幽”,“移步異景”。所以人性化設計,要求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創造出宜人的空間尺度,從而形成居住區應該有的歸屬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居住區的外部空間設計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不但涉及到工程技術層面,同時對于人類心理特征與社會活動交往也有一定程度的依賴。本文立足于居住區外部空間分類,闡述了居住區外部空間的基本限定方法,以及如何根據人的自身需求來進行外部空間的人性化設計。總之,設計師可以通過塑造良好的居住空間形態,來創造宜人的居住環境,適應新時代的人居要求。
參考文獻:
[1]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外部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2]李美玲.以人為本的居住建筑環境設計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0.
[3]王健.城市居住區環境整體設計研究——規劃.景觀.建筑[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