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應診能力。文章就案例式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分析了案例式教學法的現存問題和解決措施,希望達到提高教學效果、改革教學方法的目的。
關鍵詞:案例式教學法;中醫內科學;教學方法
一、簡析案例式教學法
1.案例式教學法的定義
案例式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定真實的病案,使學生進入模擬情景,現場進行體驗、分析和決策,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案例式教學法由哈佛法學院在1870年提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末傳入中國后,逐漸被高校接受并廣泛運用于各個學科領域。
2.案例式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優勢
案例具有鮮明、直觀的特點,可以形象生動地將問題展示出來,能夠彌補教材枯燥等不足,通過分析案例,能有效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僅如此,案例的綜合性較強,可以貫穿多個知識點,信息量較大,這就要求學生可以系統地了解知識,更好地提高自身知識儲備。隨著人類周邊環境的變化,疾病的表現和治療也更加復雜。然而,種種疾病都可以通過案例反映出來,所以,教師對案例進行有效分析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處理臨床問題的能力。
案例式教學法比較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師的引導,把知識和問題融入情景。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思維和模式,實現了從教師“一人講”到學生“一群論”雙向互動交流,從而提高了學習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效率性。研究表明,案例式教學法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方面效果顯著,對提高學生的理論成績、病歷書寫能力也有所幫助,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流暢表達能力。
二、目前案例式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案例式教學法有諸多優點,但是也存在相應的問題。比如,這種方法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時可能會在設置情景問題上花費較多時間,導致教學成本增加。除此之外,因為案例式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力,所以比較容易忽略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性,教師也容易失去綜合引導的作用,最終無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目前現行的案例式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比如教師設計的問題可能不合理,或過于簡單,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或過于復雜,超出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再比如教師授課不能脫離課件,案例過少,學生無法捕捉更多、更全面的信息量,抑或在實操過程中,教師無法給學生制造接近真實病人的機會,無法做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不足,知識面不夠,無法將知識更全面地傳授給學生。所以中醫內科學要想更好地運用案例式教學法提升教學質量,進行教學手段的改革迫在眉睫。
首先要從加強師資隊伍做起。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教師自身變優秀了,才能帶動學生進步,才能使教學更加多樣化、生動、有趣。其次,教師要在教學任務中把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要求每位教師認真負責,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量,多與學生交流,掌握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心理狀態,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臨床思維等。
三、如何將案例式教學法運用于中醫內科學
1.課前準備,選擇合適的案例
教師應該充分熟悉教學大綱,準備合適的教案,明確授課的重點與難點,并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教師可以提前把案例交給各小組,以便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也可以組織小組進行課下討論,上課時直接發表小組結論,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效率,節約課堂討論時間。
2.課堂授課與交流討論
在授課中,教師先對臨床案例進行介紹,內容要包含患者病史、臨床表現、查體結果、實驗室數據等,但不介紹具體的診斷、辯證、用藥等信息,讓各組學生根據自己的準備情況進行討論并給出相對的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以及把握討論的進度和時間,保證討論高效進行,防止偏題跑題,但不做評論。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對案例遺留的問題進行解答,如果學生討論沒有得出結論,可以將其作為作業,讓學生課下查閱資料再進行分析,下次上課再進行二次討論,最終由教師對討論進行點評和總結,并講解和分析重點問題。
按照大綱要求,“中醫內科學”的教學要針對病種講述其概念、源流、病因病機、診斷和鑒別診斷、辨證要點、分型論治等內容,在這個枯燥的過程中,如果穿插講授名醫名家的經驗干貨,無疑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中醫內科學》的教學中,醫案可以真實完整地記錄醫療過程,可以直接反映醫生的臨床思維。所以利用一些經典病案模擬臨床現場,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分析和推理并通過自我學習和討論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個學習過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用于實踐,為臨床應用奠定扎實的基礎,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獲取信息的能力、口頭表述能力、綜合辨析能力等。
3.結合臨床實習,提升應診能力
中醫學源于臨床,又歸于臨床。這就要求中醫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應具有很強的臨床實踐能力。除了課堂講授知識,學校應盡量提供學生臨床實習的機會,這樣才能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應診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多提醒學生注意事項,多貫穿知識體系,讓學生多體會、多感受、多實操,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所學的內容。
四、結語
隨著中醫教育的學院化和規模的擴大,學生深入臨床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逐漸減少,而案例教學法具有較強的能動性,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獲得知識,同時理論與實踐得到緊密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案例式教學法對教材有補充作用,具有鮮明性、真實性、直觀性,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由原來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索。所以開展案例式教學法既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和分析能力,這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教學觀念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劉彥晶.案例式教學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5):75-76.
[2]鄭峰,楊鴻,李翠云,等.中醫內科學案例教學法效果評價[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198-100.
[3]朱雪雁.案例結合問題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4):93-94.
作者簡介:趙林燦(1982—),男,河南周口人,講師,主治醫師,碩士,研究方向:中醫內科的教學與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