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檢云 劉雯涓 劉赟
摘要: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以及形成良好品質的關鍵環節,以往的教學模式過度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強迫式、灌輸式教學使部分學生反感甚至厭學。本文提出一種“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強調師生平等,注重全員參與的教學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創設學生主體發展的最佳環境。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課堂組織;創設情景
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教育事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同時也存在一系列傳統教育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到很好地體現,一味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相沖突,與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需求相矛盾,與學生積極探索的個性不相符。與時俱進是我們教學改革的方向,傳統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過于關注考試結果,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的傾向導致學生往往要被動地依賴死記硬背,所以必須進行改革,“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但是在教學中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京發布,提出了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要求,提出了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戰略。可是在現今的課堂教學中,還是存在只見教、不見學,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沒有對教材背后意義進行深入的挖掘和體驗,小組合作學習流也只是流于形式。
早在1997年日本佐藤學教授提出了“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教學也必須適應新的要求,對于學生個人潛能開發、全體學生平等優質發展必須得到重視,“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成為新常態。
“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就是通過師生之間平等地位的協同學習,通過分小組溝通、互相討論、共同分享心得,在課堂中把新學的知識達成共識,并通過借助教師探究式的教學引導和介入來實現師生、生生互動,最終達到共同構建知識框架的目的,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索知識的能力。而要實現“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選擇合適的課堂組織形式是關鍵。教學組織形式就是教師采用什么樣的課堂教學形式將學生組織起來,以何種方式與學生發生互動,以何種程序展開教學活動,以及如何分配和安排教學時間。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在相同的情況下,教學組織形式差異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
新形勢下,課堂教學改強調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由此,在新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創建民主平等、包容開放的課堂,改變以往教師對課堂一言堂的局面。在“學習共同體”課堂內,教學和學生可以更加靈活,比如多些討論式、座談式、游戲式的教學活動。通過這種新型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使每個學生真正置身其中,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過程中實現經驗共享、學會合作和自我發現。只有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才能更好地實現新形勢下教學的要求。
基于此,我們構建的“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具體實施如圖1所示。
首先,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導案,設定教學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是導演,要把課堂教學的場景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在腦海中要有課堂教學的各種場景、畫面,提前考慮課堂教學中會出現的某些情況。制定的教學導案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一定要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整個班集體就是一個民主、平等的共同體,必須體現出平等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讓每個學生都能作為主角平等地參與學習、討論,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給予學生在場感,使他們感受到尊重。
其次,教師作為共同學習的總導演,在制定導案,設定教學內容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制定的導案如何引導學生進入創設的情境,要讓設定的教學內容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要把課堂教學比作一部電影,只有在電影的開頭有精彩別致情景才能迅速地吸引住觀眾,才能讓觀眾產生非往下看的強烈欲望。因此教師應該充分重視這一點,比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問題導入新課、故事導入新課、游戲導入新課、制造懸念導入新課以及通過實驗操作導入等一些新奇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很好的融合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主角的樂趣。
最后,要實現“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科學的課堂組織形式是關鍵。從本質上來看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相互溝通與互相合作的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方互動交流活動。以往教師的“獨白式”講解與學生很少能有效的互動,課堂教學只有具備寬松的外部條件和良好的心理環境才能實現。
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到創設的情境之后,還要有效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通常有活動式、游戲式、對話式、情景式、問題式、班際聯合、團隊合作式及討論式等多種組織形式,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一種或多種形式來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通過教師的教學藝術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以情景式為例,教師用故事的形式創設了情知互動的愉悅氛圍,也可以小品情景及音樂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以小組討論式教學形式為例,我們改變以往的獨白式教學形式,可以把學生組成個學習小組,充分利用小組各學生的長處,發揮學習小組的團結精神,通過相互討論、溝通心得以及相互取長補短,從而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小組討論是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好形式。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它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青睞。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通常是以小組為單位組織活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討論都是有效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討論都是真正意義的討論。組織學生討論,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確保討論的主題與教學目標一致,且具有一定的意義
提出明確的教學目標,通過分小組及班組討論來完成教學任務。就具體某一堂課的而言,就是為了明確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強化學生之間相互的情感交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不是什么問題都可以拿來討論,學生早已明白、在教材中有明確答案的問題就沒有必要再拿出來討論了,一些帶有親身經歷和情感、體驗類的問題一般不宜做討論題,否則就是浪費教學時間。一般說來,一節課中設置的討論題以一到兩個為宜。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前準備好討論問題的相關背景資料,創設好討論問題的情境,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
2. 課堂展開討論的話題應該具有一定有爭議性
選擇有爭議的話題討論,課堂中學生才會有討論的激情、有討論的焦點,才會使可以使整個討論充滿活力,同時在討論的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深情感體驗,促使學生更愿意參與討論。
3. 要組織和規范小組討論的方式
要依據學生的個體能力來組織討論,比如說每個學生組織、學習及知識基礎能力有差異,同時每個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愛好差異、特長以及心理素質、語言表達和家庭背景等都有差異,所以可將學生進行區分互補來分組。這樣按能力水平將學生進行混編更有利于討論的開展。
另外根據課堂教學內容也可以采用課堂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來實現“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
學生分成正反方陣營圍繞一個熱門話題展開辯論,學生根據自己及集體的觀點來相互交流,可以進一步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同時在辯論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辯題的認識,辯論中不可以相互取長補短,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當然課堂開展辯論只是一種手段,目的在于通過課堂學生的辯論的組織形式,加深學生對事物、問題客觀全面的認識。課堂辯論的組織一般有以下兩步。
1. 首先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好辯題。要使教學辯論這樣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形式,順其自然地完美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去,而不能硬塞和生搬硬套。
2. 要妥善地組織辯論小組的正反方。可以按小組把班級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或按編號劃分正反方,還可以根據辯題根據學生意愿隨機分組,不管怎樣都應學生全部積極平等地參與。教師最終要對正反雙方的進行總結點評,包括學生的辯論技巧、邏輯推理、語言概括能力等諸方面進行總結。同時要及時的回歸課堂的正題,把教學的知識點準確的給點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了解及掌握。
總之基于“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設定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制定教學導案引導學生進入創設的情境,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來組織課堂學習活動。這需要教師、學生共同努力,不斷在教學實踐中磨合、探索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不同的課堂組織形式要掌握好度,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組織形式才能使“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達到理想的效果。隨著社會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教學手段發展,網絡共享平臺的豐富使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獲取知識的廣度相比之前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教學只要合理地安排、組織課堂教學,“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就很容易實現。
參考文獻:
[1]余唯一.基于學習共同體的語文教學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2]佐藤學.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M].鐘啟泉,陳靜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陳革.論班級學習共同體的構建[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4]賈義敏,詹春青.情境學習:一種新的學習范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1,17(5):29-40.
[5]周偉,王玉海,張作剛.關于構建互動教學系統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8(21):113-114.
[6]趙祥麟,王承緒,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8.
[7]懷特海.教育目的[M].北京:桂冠圖書公司,1994:11.
[8]崔允漷,王中男.學習如何發生:情境學習理論的詮釋[J].教育科學研究,2012(7):28-32.
[9]鄭太年.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8.
[10]萊夫.情境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王文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8-29.
[11]楊焓.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對教學改革的啟示[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劉檢云,湖南省邵陽市,邵陽市大祥區滑石小學;
劉雯涓,湖南省邵陽市,邵陽市百春園小學;
劉赟,湖南省邵陽市,邵陽市大祥區滑石小學。